目前分類:愛戀余閱 (5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關於執著這件事情,我又從克里希那穆提的書中看到許多精彩的話,不過其精華當然也只有一個。想到之前那句「處在沒有任何理由的熱情裡,就能解除所有的執著」,其實這個境界應該不難了解,也就是投入一件所喜歡熱愛的事情當中,根本都不會想到是為何而來?將會怎樣而去?在過程中,沒有任何的附加條件,更失去賞罰的意義。


朋友說,躁症發作的人很容易沒有理由的熱情和專注,當下的躁症者確實非常不執著,反倒是評斷者才是執著者。而躁症過後的鬱症就成了事後的執著代償,也就是加倍的補償回來,這確實也很有道理。

看看克氏怎麼說: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貨幣、經濟、金融的思考,我一直處於很遲鈍的狀態,不過每次看著這類的書,尤其是大師級的言談,總覺得非常有味道及感受。科斯托蘭尼的獨特性觀點,總是提供人們不同的著眼角度,所以剛才看到一篇很有趣的短文,不禁要稱讚他透過金錢遊戲的超然分析,能夠將貨幣與道德的關係連結得如此巧妙。


他認為貨幣的質量不應該被認為是取決於黃金的準備量,雖然貨幣確實在每個國家都是需要黃金的支撐,然而,為什麼各國的貨幣價值還是無法根本的黃金計量來衡算呢?他指出最基本的還是一個國家的道德、文化特質與人民素養。

譬如他說:

  • 美元 -- 美國政治相對穩定,尊重私有財產,高度發展的技術、原物料充裕,經營者充滿活力。

  • 法國法郎 -- 數十年積蓄的國際投資,法國式的生活方式和品味,法國人的機智(雖然他們沒有石油,但是有想法)。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什麼緣由,讓我的這份寫作持續下去呢?這般的自我探索以及發掘書寫過程,起點約莫在去年的這個時候,能夠一直地寫下去的原始助力,無非就是從 JT 的莊子,還有他推薦的「心靈寫作」開始。覺得自己在這個部落格上所寫的,最終的目標都是設定在自我了解及展現上,透過不斷的書寫、創造、融合,可以讓我在不同角度的觀察、新鮮資料的啟發還有隨機肆寫的自由過程中,漸漸地披露自己、深入自己進而創造自己、延展自己還有超越自己。

昨天陪著 Ying-Jing 去上課,帶著「心靈寫作」在身上,又開始重新翻閱一遍,把當時候的衝動重新找回一次,在激昂的心情裡,慢慢地思考著目前的心境與狀態,意索規劃著接下來想要執行的寫作方式,透過再次的定調,發現寫作對自我的意義價值。

這一年來所寫過的文章,如今再回顧時,確實早就與「」完整脫離,在重新檢視的過程中,是種與過去的自己再次相遇,雖然陌生,卻也在理智上告訴自己說那真的是曾經的我。即便如此,他們停留在那遙遠的時空當中,就好像一旦脫離自我手下後,他們就像漂浮在外太空的物件般,很快速地就與我斷了關係。我彷彿乘著太空船在浩瀚的空間裡探索般,似曾相似的感覺少了,較多的是同調價值的再次呼應下,有著再精進的體悟與嶄新的風華更現於心。

早上定了鬧鐘起早,走出昏暗的房間,來到書寫台上,決定再次回到心靈寫作帶來的修行樣態,想在這個早晨,擬定些將來的書寫方向與規劃,而其實昨天晚上就有好多想法與衝動,正伺機而動著。當時候懊悔著,手邊怎麼沒帶上筆記本,可以讓自己將瞬間湧現的點子記下,把一時靈光乍現的佳句、思想謄上,可以讓大量的計畫能夠躍然紙上,使這些將領兵士可以在紙上讓我大談夢想的起飛與實踐。

首先,希望自己可以重新解讀過去的作品,或許重寫、或許改寫、或許片段的修正、或許只是靜靜品味而再延伸。再來則是將「心靈寫作」的每個主題都親自在寫一遍,將自己的聲音與味道融入其中,透過她的主題拓展,讓這份文稿資料成為我的素材,使我的作品可以多樣化。對於自己的書寫,當然也知道在敘述、記敘文體上,確實不甚拿手並且鮮少涉入與發揮,真正的原因或許是自己懶得多加用心投入吧!寫論說文比寫說明文還來得讓我應手得心,或許也是因為自己實在非常重視邏輯與理智的發揚,反而在抒情方面只是透過直敘表達來鋪陳出自己「思考」過程中的樣態,卻忽略了從細微描寫的鏡式反映,才是真正可以讓自己更深的體會、解讀與反照,可以透過共鳴性的基調渲染來被了解、被感動、被吸收。

當然啦!我也期待著可以學習更多的觀念與技巧,還有就是更深入自己的探索,更勇敢的表達,更無懼、無所謂的揭露自己。誠如那句話說的:「在紙與筆之間,寫作猶如修行坐禪,讓心中的迴旋之歌自然流唱,尋獲馴服自己與釋放心靈的方法」。那種想要表達書寫的感覺有好幾次都很強烈,就是想衝到電腦前盡情打字,放肆自己的文字與意念在螢幕上奔騰,把想法逐一地透過鍵盤放開柵欄。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開生命之書的今天,克里希那穆提講了這樣的主題:「關係就是一面鏡子」,雖然自己比較喜歡前面幾篇討論信仰,破除執著的文章,但是「關係」是每個人時時刻刻都會碰到,更因為需要與自體以外的人互動,除了自己需要掌控本身狀態外,更要顧及到對方給予的反應、回饋。

克氏說:「很顯然只有在關係互動的過程中,我的真相才會被揭露,不是嗎?關係就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我會看到自己的真相;但是大部分的人並不喜歡自己的真相,於是便開始修正這面鏡子所映照出來的狀態。我想要改變這個真相  --- 意味著我已經設定了自己應該怎麼樣的模式。

這是一個回歸到自我的思考,因為站在一個第三人稱的角度來看自己與他方的關係互動,顯然就是所謂的照鏡子。不過通常人性只會沉溺在扮演的角色中無法自拔,並且只會單一、執著的認為自己應當是什麼角色。做一個學生,有人會以為就該是認真、努力,表現出家人期待的模樣;或者,展現得非常放肆、狂野不羈,凡事覺得有利可圖便不顧一切的追尋;還有整天宅宅,對著電腦網路尋求心靈撫慰的單純樣也是一種。不管如何,這些都是自己認同的展現模式,一旦有任何外力(包含理性自我想要扭轉的力量)要來改變,自我便會透過關係互動的運作,來更加證明自我設定的樣態。

人要溫馴或者叛逆、理智或衝動、理想或現實,都在關係中不斷地修飾並且期望修正對方。在男女切身的情愛關係與親子互動關係裡,這樣的互拗運作最深。魏徵也說過:「...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他的本意應當也是這樣。不過進入哲思的領域,「關係就是一面鏡子」這句話,最終的目的不是拿來修正自己,克氏強調的是認識真正自己的模樣、真相,而不是去否認這個形象的存在意義,進而想在關係中企圖扭轉自我、修正自我(這樣根本就沒時間好好認識到自我,只是不斷地在修、修、修,到了生命終了前,就後悔而羞、羞、羞),因為可以看到確實真相的人,在關係中才稱得上是做自己,否則永遠都會有分裂的人格,在內心底做相互對立的否認觀念衝突,而外在的關係就成為矛盾心態的戰場。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是三月十二,在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之書中,這一天講的是:「心中的渴望(下面的節錄),看完他的描述之後,發現與之前寫過的:「洗腦無益 無欲亦欲」 這篇類似,當自己想著要逃脫那份想念、執意時,確實付出的反向行為所帶來的也是一種興奮與暢快,跟驕傲、成就感的發性其實也很雷同。

為了避免痛苦,所以我們刻意培養不執著的態度。有人警告我們執著永遠會帶來痛苦,所以我們很想變得不執著。執著有時也會帶來滿足,但若是察覺到其中的痛苦,我們就會想透過不執著來找到另一種滿足。只要還想得到滿足,那麼不執著就會變成一種執著。因此我們真正想追尋的仍然是滿足;我們會藉由各種不同的手段來滿足自己。

我們會執著是因為它能帶給我們快樂、安全感、權力和幸福,雖然其中還是埋藏著痛苦及恐懼。我們追求不執著仍然是為了快樂、不受到傷害。然而我們必須不帶著任何譴責或藉口去了解這整個過程,因為除非我們有了認識,否則永遠也脫離不了心中的困惑或衝突。但渴望真的能被滿足嗎?還是它根本是個無底洞?不論我們渴望的是高層次或低層次的東西,渴望永遠是渴望。它就像是一把火,很快地把眼前的東西燒成了灰燼;但那股渴望還是存在,它不斷地燃燒,不斷地逼近眼前的事物。因此執著和不執著同樣會限制住我們,它們都是必須被轉化的心態。

無念的空寂確實是一種非常難達成的境界,那麼發呆算不算是一種無念呢?


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的一位著名性靈導師,他主張人們應該學習超越權威的操控(基督、佛陀、指導靈、老師、菩薩、外力以及「自我」),才能朝向絕對自由的境界,達到無懼。

...一九二五年的十一月尼亞因病去世,克氏在極度哀傷中進入了更深的悟境,故而推翻了過去所有的通靈經驗,發展出獨立無染的般若智慧。一九二九年的八月,來自全球的信眾正準備聆聽這位新救世主的演說時,克氏竟然宣佈解散為他專門設立的「世界星社」。他要求學會退還所有信徒的捐款,拒絕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並且宣佈真理不在任何宗教組織中。下面這段話代表了他終生不移的立場:

「我認為真相是無路可循的,你不能透過任何宗教派別或方法而達到它。既然實相是無限、不受任何制約、無路可的,當然也就不需要人為組織了。沒有任何組織有權力強制人依循特定的道路。如果你們做了這件事,實相就會變成僵固的教條,同時也會變成那些懦弱之人和不滿足之人的玩物。實相無法屈就於人,人必須透過自己的努力來親近它。高山無法自動移到你的腳前,你必須不畏艱險地穿越山谷、攀過懸崖峭壁,才能到達山頂......我只關切一件事,那就是幫助人類得到無條件的終極解脫。」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圖說】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網站叫做「全年生日性格表」, 很健全地羅列出三百六十五天,每個出生的星座性格。連二月二十九都有,而作者也很小心地沒有列出二月三十,如果是那樣,不就疏忽常理了嗎?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後我想引用這本書的一段話來作為探討:


現在必須探討十二星座裡哪幾個的特質與業力或轉化有關。許多優質的占星著作皆闡明過每一個星座必須學習和發展的態度,不過我還是要提出以下三個星座的某些業力面向:處女座、雙魚座及天蠍座。在十二星座中,這三個星座很顯然與業力帶來的危機有關。處女座與雙魚座被強化的人(不只是太陽,也包含這兩個星座的能量被過度強化的其他行星與相位),似乎必須負起超越其能力的負擔,包括肉體上的艱苦工作和責任(處女座),以及情緒上的困惑與擾動(雙魚座)。

原因是這些星座象徵著自我發展上的關鍵階段。發展和演化到這個階段的人已經不能不面對過往的行為和態度的果報了(雙魚座代表的是生命一整個循環的截止,處女座代表的則是收成),因為這兩個星座都象徵著淨化、為下一步的發展做準備。處女座要處理的是自我的淨化,同時要了解明顯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此外天蠍座也是特別與業力攸關的星座。人發展到這個階段必須學習誠實地面對她或他真實的慾望是什麼,也必須了解它們背後的驅力是什麼,因此星盤裡有強烈天蠍傾向的的人,往往會被神秘學、神學、經驗中的禁忌以及死亡的奧秘所吸引。這些人會意識到他們生命最負面的面向,由於他們深知自己的動機是如此不可信任、如此無情,所以他們自然會懷疑別人的動機,缺乏對別人的信賴。天蠍座象徵的是死亡與再生,星盤裡有強烈天蠍傾向的人時常掙扎在老舊的執著與深切的重生渴望之間。

因為所談到的部份有很深入的業力法則存在,所以講到這種業力象徵很明顯的星座,讓我看得頗覺得有趣。其中所講到的發展和演化到這個階段的人,意思是說在輪迴的過程中有許多階段產生,轉世的投入就是在每個階層中的爬升,因此,作者也曾經提到過同一刻裡的星座不斷重複轉世是可能的,因為當世的成長功課未完成,所以會選擇再次體驗,簡單的說就是重修一遍。

作者指出處女座(必須負起超越其能力的負擔,包括肉體上的艱苦工作和責任 -- 所以個性上會顯得謹慎、龜毛囉?)、雙魚座(情緒上的困惑與擾動 -- 這是否代表意味著對情感的紛擾特別敏感?)、天蠍座(象徵的是死亡與再生,會時常掙扎在老舊的執著與深切的重生渴望之間 -- 看來彷彿生死一瞬間)的業力差異性,這樣的說法真的比坊間的星座解盤還要更深入底層解剖。

雙魚座代表的是生命一整個循環的截止:這句話是在說明所有的輪迴最後將在這個星座告終嗎?所以說,得道了脫者應該都是雙魚座,是這個意思嗎?

處女座代表的則是收成:收成跟截止的意思當然不同,因為收成之後還是可以重新撥種再來,這樣看來,出生當雙魚座是最有可能到達涅槃境界(以上面那段話來看)囉?

人發展到這個階段必須學習誠實地面對她或他真實的慾望是什麼,也必須了解它們背後的驅力是什麼:所謂的真實慾望跟驅力真是難解之迷呀!就像人們看著牛頓定律一樣,誰曉得「力」從哪裡來呢?所以說,對這方面的探討,才會被稱為神秘學。

時常掙扎在老舊的執著與深切的重生渴望之間:這樣的衝突會導致「深知自己的動機是如此不可信任、如此無情,所以他們自然會懷疑別人的動機,缺乏對別人的信賴」?所以才會常說天蠍座很神秘、很不信任別人,是這樣沒錯吧?

看這些文字描述的樂趣在於作者將占星與心理很深度的融合在一起,不見得要對號入座,況且他留了伏筆說:「 不只是太陽(身份認同與創造力的表現模式),也包含這兩個星座的能量被過度強化的其他行星與相位」,也就是星盤的組合本身就帶有跨越的多重性存在,便是指每個人都是有可能跨及這樣的分析場域裡,重點在於如何尋找出解密的鎖碼。

此書裡面有許多很值得讓人深思的語句,其中有一段我心有戚戚焉:「本命盤顯示的就是我們過往的思想與行為所造成的現世業果。這些老舊的、根深蒂固的模式是極不容易改變的,只是運用顯得有點老派的意志力,毫無疑問地將無法改變那些強而有力的模式。這些模式也不可能藉由時髦的『新時代』心理治療術語或是膨脹自我的流行哲學 -- 『我創造我的現實;我終於明白是我一直在讓自己受苦;我現在已經能掌握我的人生了』 -- 而輕易改變。」。他指出了純有槓桿而無支點的實際面,利用占星學的理論,其實是在找尋與之對抗的角力中心,這點我很肯定。不過要怎麼應用,在書中大概無法完整呈現,因為真正有用的技巧不是老師教的,都是需要實戰學習才行。怎麼發揮也端看天份的高低,這是否能從星盤上看出呢?我依然無知。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至於此生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這點得取決於一個人是否能堅持自己的理想,以及如何在心智與物質的互動關係理活出這份理想

人生是一場帶著目的性的經歷,人若是能運用目前的能力、缺點、挫敗及美德,來達成其靈魂想要在三次元世界裡完成的目的,那麼他將會在這裡發現自己。(摘自《生命之河》)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相信星座解盤嗎?你認為業力是存在的嗎?對於所謂的轉化(代表內在的意義)又有什麼理解?

說實在話,到現在為止我還是對於星座、占卜、算命...等等,還是存有一種質疑的態度,這種態度源自於不輕易道聽塗說的基調,因為有太多的說法在流轉著,根本讓人無法利用邏輯推理來辨別、處理真偽,誰能了解這些說法背後是有理論根據,抑或個人直覺靈感的發想?因為你是什麼星座,你是何時出生就可以斷定你的思考或行為傾向,這確實匪夷所思。

那麼我為何還會想閱讀這樣的書籍呢?因為手上正好有一本名為「 占星、業力與轉化」的書,翻開後就被裡面的一些說法所吸引,因為這是一本心理學家研究占星所撰著出來的作品,大致了解作者以占星與諮商結合的原理與想法,發現這確實也是一個不錯的諮商媒材。所謂的媒材,當然是一種媒介材料,透過象徵性的物件、觀念藉以深入人性的隱微處

此書,我偏好前言與後記(第一章_業力、第二章_轉化、第十一章_靈命解讀、第十二章_占星師與諮商)幾篇,中間部份的星盤解說,目前還沒有那麼多的興趣了解。

榮格說:「人身上發生的事就是他人格的寫照。他代表的是某種鑄型以及可以接合在一起的個個碎片。隨著生命的進展, 這些碎片將會按照既定的設計一一落回原處。」,這就是所謂的業力嗎?確實如果要仔細說出業力最後的原理,那必然就是這樣的說法,而我個人覺得,也就是「習性」的延續,這習性所導致的「因」就會有慣性的「果」。所以輪迴的業力這種說法必然是假設對於未能有親身體會、發生者所認定的,我都視為是他個人的假設)人是靈魂轉世,並且靈魂是會記憶前世的「習性」所致。在思索這樣的理論時,自己非常疑惑的是,靈魂最初是怎麼學壞的?如果最原始時都是善,那何來的惡?所以善惡的二元性不就應該是初始便有的,而不是理想上的至尊獨善。

不過我對業力的看法與理解並不想用假設前世理論的存在,而單純地認定此生頻繁制式思考與經常行為模式所帶來的慣性,視為此人本身所會帶來的業力影響,這也就是常常會看到同樣一件事情,為何有人總是樂觀面對,卻也有人偏偏要悲觀看待。一旦視角不同,所採取的行動也將不一,導致的結果更有著截然的差異。那麼,在同一個挫折上不斷地再次犯錯;同一場賭注執迷不悟地下注;同一道題目死腦筋地走不出迷宮巷...,這些都是嚴重的現世業力在拉扯,能不該死乎?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台中的天氣真的很晴朗充滿著豔陽,我則是等待著下午準備出發到日月潭邊的儷山林哲園,去享受一下高檔價位的度假,原本想要訂傳說中的涵碧樓(不是用韓幣支付的那一樓啦!),他們一晚就要一萬多塊,不過因為公司有旅遊補助,上限可達一萬一千元整,當時候便想要狠下心來住看看,不過因為星期假日的旅遊熱潮,即便提早預訂,還是無緣。看來,有錢還不見得住得到涵碧樓,親愛的鄉親父老兄弟姊妹們,以後想要入住,敬請提早預約,以免向隅。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當拿起手上奧修所講的「勇氣」這本書,看著下面這些話所印證出自己體驗的感受,才發覺神奇是真的存在的,而且奧修所講的更不是虛假。倘若有人不相信我的經歷,或者懷疑我所獲得的是否為真、是否合理,那麼只能說,所謂的真理只存在每個人親身的體會當中,多說耗時、辯解無益。當人們可以肯定這些話的同時,那份神奇之道才有深入心靈的管道可以進駐。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天我拿了這些書,除了「深河」以外,其他三本都是「赫拉巴爾」的作品:

深河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再不想一下心得,台北市立圖書館的催促通知信函就要灌爆我的信箱啦!本來上個月就該寫好的心得,竟然可以拖一整個月,實在對自己感到不滿意。

這本米蘭昆德拉的小小說,是針對「時間」來做討論的簡短故事,有奇幻的味道,更有許多誇張的描述。

該怎麼回答?或許這麼解釋吧:傾身跨在摩托車上的騎士只專注於正在飛躍的那秒鐘;他緊緊抓住這個與過去、與未來都切斷的一瞬;他自時間的持續中抽離;他處於時間之外;換句話說,他處在一種迷醉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他忘記他的年歲、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和他的煩惱,因此,在風馳電掣中他毫無恐懼,因為恐懼的來源存在於未來之中,從未來解脫的人什麼都無所懼。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短篇小說其實是非常吸引人的,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內享受作者所給予的集中震撼,而精華都在其中,這感覺實在過癮。昨日跟今天剛好一天一本 --- 異鄉人(卡繆)與緩慢(米蘭昆德拉)。

卡繆的異鄉人在講一位因為太陽非常炎熱,但其本意卻不是想要奪人性命的「偶然殺人犯」。故事的主角是一個不信上帝的男人,另外,他的情感屬於比較「遲鈍」,所以在闡述的過程中會發現殺人前跟殺人後的旁人觀感變化很大。一開始主角的母親就在養老院去世,主角請了兩天喪假處理後事。他對於母親下葬的過程表現得讓人覺得有些冷漠,甚至喪禮結束後,還跑去游泳、把妹、看電影、做愛...等等,結果導致在審判過程中,檢察官把這些事情看成是蓄意殺人犯的一種冷血表現,加油添醋地幫主角掃瞄出可怕的「心機」,連主角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這確實是一件跳入黃河也洗不清的「冤屈」,因為他殺人是事實,而理由是那該死的太陽,當他講出來的時候,所有在場的人都爆笑出來。這算是什麼理由呢?但是主角的自白確確實實就是如此。

這個故事雖然很荒謬,但是也突顯出一個人在整體環境中,會呈現出無可奈何的「脫離感」,就好像在這個世界中被認定的自己跟實際的自己是完全兩個不相干的人士。也難怪最後主角展露出來的舉措,讓人覺得他確實是個「異鄉人」。一個對於母親過世不太哀痛的人,跟冷血殺人犯竟然可以劃上等號,這究竟是怎麼樣形成的呢?原因就是他莫名其妙地殺了人,而且是一個跟他無冤無仇的阿拉伯人。

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卡繆,在他二十七歲的時候寫完這本小說,其實跟卡夫卡的「審判」有些類似,都是在講一個人如何在「公審」的情境下,認識到陌生的自己。「異鄉人」這本書,我看過三遍,這次是在圖書館看到另一個翻譯版本(家中的是志文出版社),此本是「人本自然文化」出版,內容明顯比較簡約,翻譯得比較淺顯,但是在最後與神父對話那段,個人發現在志文版上所帶來的感受比較強烈。然而看過那麼多本志文出的翻譯書,老實講,他們的書籍有些還真的翻得不太好。這個「異鄉人」主角真的非常被動,屬於應對者,但也是非常冷調的應付者。以下還是會有書本裡面的節錄,算是給自己一個整理、註記,自己也挺喜歡這樣的「勾點」。

雖然,「異鄉人」中的主角,發現一切社會現象都是「荒謬(Absurde)」的,但這不是卡繆的中心所在...卡繆的文學創作信念是:刻畫人生的「荒謬」一事,並非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點...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真的,不太喜歡這張照片,劉德華太嬰兒肥,梁朝偉太稚氣,哈!跟無間道的感覺差了十萬八千里,你能接受嗎?)

有點疲累卻有睡不著的中午,原本想寫出對金庸小說的一些感覺,結果找到一篇金庸先生寫的文章 ---「韋小寶這小傢伙」,感到好奇之餘就仔細地看完,發現原來有些事情,讓原作者講出來,其實也剛好印證原本模糊卻又實在的想法,其實與原著是相去不遠的。

這篇文章的中段寫了很多歷史故事、小說故事的討論,是一篇蠻細膩的論說散文,不過對於韋小寶這傢伙,還是沒有很深入仔細的探討,但其實整部「鹿鼎記」已經都做了交代,這小流氓如何獲得大家的喜愛,看過就會知道。

文章開頭寫得很棒!

人的性格很複雜。...

西洋戲劇的研究者分析,戲劇與小說的情節,基本上只有36種。
也可以說,人生的戲劇很難越得出這36種變型。

然而過去已有千千萬萬種戲劇和小說寫了出來,
今後仍會有千千萬萬的戲劇上演,有千千萬萬種小說發表。
人們並不會因情節的重複而感到厭倦。

因為戲劇和小說中人物並不相同。
當然,作者表現的方式和手法也各不相同。
作者的風格,是作者個性的一部分

這也就是說,同樣的環境遭遇,每個人來經歷度過,大概都會有不同的結局。他說道:「小說反映作者的個性與想像。有些作者以寫自己的經驗為主,包括對旁人的觀察;有些以寫自己的想像為主,但也終有一些直接與間接的經驗。武俠小說主要依賴想像,其中的人情世故,性格感情卻總與經驗與觀察有關。」,所有的經歷會透過獨自的感官、體驗、理解...等等,轉換成一個獨立被描述形容出來的新世界,那就是小說。

坦白說,在我寫作《鹿鼎記》時,完全沒有想到這些。在最初寫作的幾個月中,甚至韋小寶是什麼性格也沒有定型,他是慢慢、慢慢地自己成長的。

在我的經驗中,每部小說的主要人物在初寫時都只是一個簡單的、模糊的影子,故事漸漸開展,人物也漸漸明朗起來。

我事先一點也沒有想到,要在《鹿鼎記》中著力刻畫韋小寶關於(不擇手段地)適應環境和注重義氣這兩個特點,不知怎樣,這兩種主要性格在這個小流氓身上顯現出來了。

這又再次證明了一點,小說的主角是會擁有他們的「自由意志」,是會獨力發展的。所以假若作者是上帝,筆下的角色是人,那麼原著(上帝)對於環境的安排是可以掌握的,然而這角色(人)的自我成長,絕對是無法被事先預料的,即使是小說原作者(上帝)也不行。

他性格的主要特徵是適應環境,講義氣。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次說要租或者買,結果竟然在隨便逛逛就可以下載 JOJO 第七部之飆馬野狼。以往是絕對不在電腦螢幕前看漫畫或小說的,因為那不是喜歡的習慣,可是今天卻突破了,還讓我靜靜地看完十集。由於欲罷不能的緣故,其他書本都在吃醋跟嫉妒。其實這飆馬野狼讓我想起 JOJO 第三部,劇情是橫越整個歐亞大陸;而這第七部是騎馬跨越美洲大陸,看起來真是暢快!主角傑若跟喬尼兩個應該都是 JOJO,一起搭檔合作為了五千萬美金的獎賞,要從聖地牙哥到紐約,共橫越六千公里。

作者很喜歡讓主角叫做 
JOJO,真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喜歡 JOJO?這次兩個主角都沒有替身顯現,但是都具有很特別的超能力,一個是身上帶著兩顆會旋轉的神奇鐵球;另一個指甲會旋轉,並且不斷增生,當作指彈(爪彈)飛出去攻擊。另外,目前把 JOJO 七部曲拿出來跟前面六部比較,當中的第三、四部還有這第七部是我的最愛。而傑若跟喬尼的雙主角[註]冒險情節還真讓我愛不釋手哩。

這次一連看十集,覺得有幾個角色很特別。譬如有個敵人可以把時間拉回六秒前的狀況,因此這位先生便讓主角們在同樣的地方不斷地迷路。當預備轉彎的地方,敵人就拉前六秒,結果這個彎又會把他們帶回到原點。荒木最喜歡的拿手好戲就是這種時空劇這邊有討論

雖然 JOJO 裡面女生很少,而且都很沒有戲份,不過這部裡面有個女扮男裝的角色,替身能力竟然是可以把人的軀體部位(肉),轉成慕斯泡沫,很神奇的創意喔。因為傑若跟喬尼吃了她的牛肉,原本她要把他們吊死,不過發動攻擊時,她抓住傑若的手,使用她的左手抓住他的手臂,並肉吸收過去,然後在右手上的泡沫罐噴嘴噴出肉沫,把傑若的臉用肉沫塗上,導致他無法呼吸,真是一絕呀!她也可以把一隻手經過肉沫轉換,丟到出敵人的後方,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然後趁機突擊開槍,又是一絕!最後喬尼頭額上被打一個洞,也是用她的肉沫做出「整型」,把那個洞補平到像沒事一般,真是超絕!

有個傢伙的替身能力是可以拿著傘,趁著下雨的天氣,把雨滴固定在空中,然後騰空走在雨滴之間,並且用雨水來攻擊,這也是很妙的。不過在第五部時候,好像看過類似的角色。老實說,作者荒木飛呂彥很會把老調新彈,譬如「時間」暫留、調後、凍結這些觀念,他可以一炒再炒,但每次看都有不同的味道存在。類似的替身也是常常見到,不過場景、創意、過程與結局都跟以往不同,這也正是最不簡單的地方。他隨時隨地都在取材,都在做連結,都在做創意的延伸,這正是日本漫畫好看的地方,因為這些漫畫家真的很用心在展現他們的作品。

[註]:所謂雙主角劇情,就是故事的主角是兩位,而且份量均等。最典型的就是「聖堂教父」跟「大唐雙龍傳」。「絕代雙驕」的雙胞胎主角還不算喔!因為小魚兒一枝獨秀,跟花無缺也不太算平行歷練。「天龍八部」的喬峰,段譽、虛竹也不能算是平行主角,因為他們彼此的交情不是那種共患難的。「楚留香」跟胡鐵花那更不用說了,還是只有香帥最帥。但唯有這傑若喬尼徐子凌寇仲淺見千秋北條彰這種生死患難與共,同進退、共榮辱的光與影伙伴,才算是我心目中典型的雙主角故事。這比英雄與大俠的情節還要吸引我。

這下面是自己把荒木在每集前面會講的話,或者在漫畫中讓我深有感受的語句,節錄下來。

--------------

所謂真正的失敗,是指那些已經忘記開拓精神,永遠跟挑戰困難無緣的傢伙。

傑若告訴你又如何?「慣性」就像「宿命」一樣...是改不了的。

傑若這個世界...「慣性」是不需要被改正的。儘管將「慣性」展現出來吧。

傑若男人需要有地圖...需要有橫越荒野時放在心裡的「地圖」。

他從不拍照...也不寫信,也不寫日記。不收禮物,也不送禮。因為他認為製造人際關係的「回憶」,等於製造「感傷」。這是他自己的一條嚴格規則,要變得「冷靜和透徹」 --- 「感傷」是心理的「空隙」也是「弱點」。

荒木一個回過神來,才發現我(荒木飛呂彥)的年紀也已經超過四十五歲了。假設人一生頂多只能活個 70、80歲的話,那我現在早就已經通過所謂的折返點了。在此我要寫些比較難懂的事,最近我常常在思考一件事,那就是我這樣下去,真的好嗎?我自己是否真的走在所謂「正確之路」上呢?我需要能夠讓我感到「認同」的事物,就如同傑洛及喬尼也是為了「認同」自我,而參加了這場比賽一樣,而這也是這部漫畫的中心主題...。

荒木我在想,何謂「正確之道」。要是有人因為心中抱持著過度希望有愛或正義的心情,而不慎步入迷途的話,那又該怎麼辦呢?再者,又該以何種判斷標準來分析所行之道就是是正確或錯誤呢?有誰能夠教導我們分辨的方法嗎?如果因為深愛某人,結果卻不小心傷害到某人的話,又該如何跳脫出這個狀況呢?

傑若我會將「認同」擺於一切事物之前!否則我將無法繼續「往任何地方前進」!也無法找到屬於我的「未來」之路!

荒木近幾年來,個人覺得最棒的電影有麥克曼導演的作品(「驚爆內幕」、「落日殺神」)、神鬼認證系列,以及電視連續劇「24小時反恐任務」。劇中主角們全都是專業人員,他們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在他們的意志當中不見一絲迷惘,他們的舉動早就超越了所謂的「善」與「惡」的分界點。而我由其中能夠感受到關乎人類存在的深層意義。每當想起主角們的想法,我就會不禁落淚,明明這些都是很冷硬派的作品,卻讓我大受感動。最後,我心目中的 Best 1 是「烈火悍將」。

(除了二十四小時反恐任務外,這整段話正是我想講的,好貼近我心呀!)

喬尼能夠跑得最快且最有利的「路線」就只有一條而已。

傑若:「最佳」啊!若真如你所說,那咱們要怎麼超越他?最佳路線被他搶走了,咱們還能在「何處」超越他呢?喬尼:等待他在「搶路線」時「發生失誤」!這是唯一方法!

傑若我要讓他內心產生往後百年內再也不敢向我挑戰」的想法,那才是我渴求的勝利!「等他失誤」這種作法的等級太低了。

傑若若他的路線乃是這片草原上的最佳路線...那把這條路線讓給敵人又何妨...刻意地...「邁向嚴苛之道」嗎...還真是難呢...不過...我要跑在只屬於我及我的馬的這條路線上。這條路線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礙我們,就如同圓滑的回轉一樣...這條只有我「熟悉之路線」!

傑若我或許還沒勝過那個「什麼」吧...而那個「什麼」...八成就是「男子漢的世界」吧...真是嚴苛呢!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必為了五斗米煩心的週末,是個很棒的時光。講到五斗米,昨天在 93 巷人文空間晚餐時,翻到金庸先生新出的散文集,他考究了陶淵明時代的五斗米原意,這五斗米應該是一個月單人的食米量,至於他為什麼要考證?當時候只是瀏覽過去,沒有去細究。另外,他還有講到 12 這個數字比 10 要來得好,因為 10 只有兩個能夠整除的除數,但 12 有四個。是不錯啦!不過這也不是只有中國人會用,阿拉伯人、埃及人、印加帝國...,他們也懂得用 60 來算時間、週期,他老先生拿這東西特別來誇獎中國人,實在有點小題大作。這書的書名叫做「金庸散文」,最後有個附錄是屬於金庸先生自傳式的短篇小說〈月雲〉,講述讀小學時的宜官(即金庸的小名),與他的小丫鬟月雲相處的故事。礙於時間關係,就沒有翻閱此篇,還有自己也壓抑住購買衝動,畢竟他裡面有些內容也不是我有興趣的,尤其是講到老電影,實在年代差好多,無法意會。

翻了兩本書,一本是張步桃醫師寫的「解讀傷寒論 -- 方劑篇」,還不難看,可以順順地一個早上翻過半本以上,把他當作是基礎的入門書還不錯,可以加深對藥方與治症關係的認識,還有看看他的醫案,增加信心也不賴。比較讓人訝異的是,張醫師說:「所以,我從醫三十多年,初期花了很多時間研讀古籍,尤以仲景先生的〈傷寒〉〈金匱〉,讀了三千餘遍,每次有不同的領悟、心得,再結合臨床後,更覺仲景方的奧妙與神奇。」,他這麼認真地算過自己讀過的次數,還真讓人感到訝異!呵。三十年總共差不多是一萬多天,那他的意思是每三、四天就讀完一遍嗎?但我這樣講其實也有失公允,因為真正把一本書讀到滾瓜爛熟的時候,後來再看、再複習時,所花費的時間絕對是快速無比。張醫師能這樣認真的研究傷寒雜病論,醫聖張機先生知道也會很感動。

另外一本好玩的自傳叫做「科技頑童沃茲尼克 --- iWoz」,這是在講工程師的典範沃茲尼克先生從小到大的故事。雖然才看完四章,但是章章都讓人讀來非常有滋味,畢竟擁有那樣精彩人生的大師,他的經歷絕對不同凡響。而所留下的話語更是經典,譬如: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