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所有的認知都源自於假設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小提示:還是不禁要提醒各位,在網誌上做編輯,最好先在電腦上的文字處理器將文字寫好,免得慘招無辜的資料內容遺失。

想起佛陀曾經是一國的王子,最後因為看到生老病死的人間無常,而開始他修行之路。一般來說,許多高深的修行都告訴我們要超脫情感慾念,於是剛才便想到這樣的了脫究竟跟時空概念有何關係?為什麼解除情慾的枷鎖是能夠脫離輪迴,進入到一個極樂又無限時空的情況呢?

喔!是這麼想的。原來情慾越加固著,就會將時空給限制住,煩惱與回憶總是讓人回到原點的時空再去體驗一遍,次數越多、執著越重,那麼時空的「浪費」就會越明顯,而地獄的概念不常常就是一些事件的重複發生嗎?原來驅動這樣無間的回歸是自我七情六慾的使然,沒有任何人或者神秘的力量來脅迫,完全都是因為那個「想」、「念」所致。

而深沈的情慾就像黑洞,把所以希望、真理的光都吸住,讓所有的感受去緊緊鎖住,產生無法逃脫的重力,使得深陷其中的人沒有任何時空感。在這樣的糾結黑洞裡,人覺得度日如年,覺得自己越來越重,也越來越沒有辦法達到終點,即使那個終點是死亡黑洞。 情慾的執著讓時空感狹隘,有那麼多的引力牽絆,連光都無法順利穿越。

反過來說,情慾的解放是時空的無限寬廣就十分明顯,難怪那些修行者都要強調這點,連愛因斯坦的理論都跟著唱和。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早起來看著「意識的探險」這本書,主要重點放在「面向心理學」、「源頭自己」、「核心自己」、「焦點人格」、「事件地平線」、「白洞般的地球經驗」、「實習神明」...等觀念的探討。其實這也是賽斯資料主要論述的其中一環,將所謂的源頭、大我與一切萬有的關係做細微的討論,若是了解近代宇宙論的人,應該也對於黑洞、白洞的基本概念不會感到陌生才對。


賽斯資料對我來說是一種知識吸取與想像力的延伸,在許多時刻,我總是以一個質疑的態度與觀感在檢視著這些論述,即便站在一種冷眼旁觀的角度,我還是偶而報以興趣來閱讀這一塊科幻學說。還是要引用莊子的話來說:「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對於賽斯資料或者其他流派「刻意」將神秘的未知領域鉅細靡遺的解說,我都認為那是無助於個體的進展與修為,不是常聽到真理、天道無須外求,重點都是要回歸自我,這種說法無論是任何宗教、哲學甚至新時代觀點都是一致的,卻也都是彼此否定。所有的流派、團體都以自身的信仰為依歸,撇除了其他通道昇華的可能性。然而,那個未知的境界之所以未知是因為我們沒有任何捷徑、方法或肯定而一致的技巧可以貫穿抵達,相反地,完全都屬於各說各話、莫衷一是的狀態,因此,莊子也才會提出這樣的基調,也就是
不知為不知」,去承認自己的無知,更不必特別抓住一種理念完全投入信仰,硬要說自己已經知道天大的秘密、奇蹟的真理。因為信仰這件事是很危險的,當與自己的信念、理智牴觸時,自我的調整將更加費時耗工,終究還是要修正基本敘述。

當然啦!完整投入不帶有任何質疑的信任是很棒的,但這就是宗教的力量,也正是剝奪個體性獨立思考、修行能力的絆腳石,當我們看著宗教界裡的「偶像」們各具形象、獨一無二地存在時,可曾想過他們都是依靠自己去開創出那樣的成就、成績。說到底,我並不想成為佛陀、基督、達摩、奧修、克里希那、賽斯、查拉圖斯特拉甚至是老子、莊子,他們都是一個曾經的象徵過往,是種符號、圖騰,對我的意義只是特定存有的代表,不可能是一生必然謹守至死的源頭。

這本「
意識的探險」所講到的面向心理學,最主要的概念那便是我們目前存在的自我(意識加上軀體以及這個自我認知的可能延伸),其實是來自於「源頭自我」,而這個「源頭自我」是非常龐大並且處於時空之外,「他」是透過能量波的傳遞,在許多時空中產生出「核心自己(包含了無意識的自我),在地球上有感官意識的人類,就可以說是有聚焦成型的「焦點人格」,這個「 焦點人格」是很難也鮮少解悟到「核心自己」與「源頭自我」的關係,而「源頭自我」所產生的所有事件可能,都瀰漫在整個時空範疇之外,只有在「事件地平線」上的事件才會從「可能」轉為「實現」,也才說這個「焦點人格」本身是「實習神明」,那個真本的神明來自於「源頭自我」,這些事件可能的誕生,都是透過「白洞般的地球經驗」不斷地供給,所以才會說這一切都有無限種可能,導引回來就是所有的「面向心理學」都可以根芽自一個大我源頭。作者提到「白洞般的地球經驗」,其實只是拿黑洞、白洞的理論來解釋這段意識本體的觀念,據所知,黑洞是會吸進所有一切甚至是光,在進入黑洞奇點前,所有的時間都會變得越來越緩慢,越接近核心,所有的時空就會越朝向凍結狀態。這也可以轉而解釋成是沒有時空感的一個境界;而白洞剛好是一個相反的情況,若黑洞是 Shrink ,那麼白洞就是 Source, 可以將時空感釋放出來,並且誕生出所有無限。拿這樣的比喻其實是很好的範本,用來解釋這樣的概念再好也不過。

我會將這樣的理論視為一種
作者自我想像創作的漂亮成果,從另外的角度看來,她已經為自己寫下不朽,在黑洞理論持續發展的今天,連史蒂芬霍金都推翻自己多年前的說法,就在最近幾年,他又有新的發現與論證:「“如果你進入一個黑洞,你所承載的物質和能量將被返回我們的宇宙……它已經被撕裂,但包含了所有你的信息,只是不再被我們輕易辨識。”“新的理論經過進一步推測還將得到另一個結論︰它意味著,黑洞不再可能幫我們通向其它的宇宙,或者通向我們宇宙的其他角落──這是霍金以前提出來的說法。”羅伯特‧曼說。“我很抱歉,我讓科幻愛好者們失望了。”霍金在演講中這樣說

便是說,之前霍金認為經過黑洞的壓縮轉進消逝,所有一切會進入另外的宇宙空間去,又會從另一端的白洞誕生出現,不過也牴觸物理界中「信息守恆定律」,一旦連信息都被黑洞吃掉,我們又怎麼能預知未來呢?那麼我們根本就不可能看到有恆星被黑洞吃掉的可能遺跡,那樣的理論會導致天文觀察的矛盾。只是我也真的不懂,
霍金的腦袋瓜裡面到底都在想些什麼,這些科幻竟然能夠這麼邏輯理性的被推導出來,遠遠超越許多科幻創作家的奇幻價值,因為霍金的研究與說法即使有誤,也是那麼地實在不虛

再者,當我看到「
意識的探險作者在接近末章時所寫的: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是個有創意的社會,尤其這群生活在多變詭局、張力頻繁小島上的人們,無論是舞台上或者檯面下,大家都盡其本分地在扮演各自的角色。別說媒體是造孽的始作俑者,在我看來,他們是推動眾人演出的重要關鍵,沒有他們的焦點追逐,那來這麼多精彩繽紛的可能實現呢?太遲頓、沒創意的國家與人群,才不可能有這樣教人拍案叫好的好戲碼呈現,台灣製造的口碑早就在各方面超越過去仿冒的里程碑。


這幾天由於接近總統大選投票日,雙方人馬可說是使出渾身解數,所謂精彩可期大概就是指這個吧!打開電視雖然經典的畫面一再地重播,不過認真仔細去看,還是可以發現在細微地方有所轉變,尤其政論節目名嘴,昨天講的、今天說的,差異性真的很顯而易見。

政治對我來說不是不可談的議題,然而說穿了,我只是反應比較冷感,內心卻有著喜歡看戲的心態。這次藍營立委踏入綠軍陣營被包圍的事件,就真的讓我看得很過癮。尤其是民進黨的積極動員,李應元拿起麥克風調度的節奏掌控非常漂亮,看他們在處理群眾運動的手法,真的是高手中的高手,把現場的人員安排與情緒的鼓舞都處理得得心應手,每個步驟都可以在控制的範圍裡到達定位,真是神乎其技呀!所以這群綠軍抓到機會,就可以把群眾運動發揮得淋漓盡致,簡直就像是神蹟般,真的不得不佩服他們所展露出的絕妙運動藝術。從各種角度來看,都是精品。

當然啦!舞台上的演員大家都很盡職,別說藍營立委演得太爛,其實他們可真的非常穩住本分,舉手投足都不偏倚原本的立場。常常都覺得國民黨台面上的演出就像英國人,有很深厚的壓抑感,舉措都要求很紳士,帶著圓帽、提根拐杖,外表就是要漂亮;相對來說,民進黨就很像義大利人愛爾蘭人,他們的表演就很率性、不修飾,說草莽當然不為過,但就是帶來很刺激的新鮮演出。

看著藍綠在這場活生生的舞台劇上,動用的人力以及不惜成本使用各種道具(連警車擋風玻璃都可以被敲裂),隨著時間的逼近,可以看出雙方在這場廝殺中所展現的活力與韌性,這樣的考驗,大家所看到的不只是一場戲,還可以看到你來我往鬥爭下,誰的成長幅度最大,誰最可以處變不驚,誰可以到最後越挫越勇(這不正是超級星光大道的精神嗎?)

政治檯面上的人物誰不是粉墨登場?雖然前天看到藍營立委裝模作樣的摀住頭,但我真的很肯定他是做什麼角色演什麼戲的認真態度,雙方都表現得可圈可點。所以,有時候也會想,這樣投入專注演出的民進黨為什麼在這幾年會被罵到臭頭?在那麼臨場多變的情況中,都可以運籌帷幄、談笑風生的演出,把所有人都控制得這麼聽話,說衝就衝,叫圍便圍,喊躺即躺。不是有句話說:「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這麼會管理眾人的團隊,爬上執政大位後就忘記怎麼更進一步的掌控嗎?話又說回來,這兩種層次我都沒經歷過,所以也不能大膽妄稱其中的關鍵變化原因為何?

檯面上的演出效果如何,就看台下觀眾的掌聲(選票)有多少。以前都覺得他們都在演戲,檯面下有智慧的我們怎麼會那麼容易被影響?不過在這次的演出中,深深地發覺其實媒體的渲染、名嘴的推波助瀾還有羅生門的各說各話,還是會把中間選民做出區隔與影響,一個事件的爆發所產生的效應實在很難評估,也難怪各種攻擊、黑函、緋聞、過往事件都還是常被拿出來操作,原因是真的很有效。別說只有我們會這樣,看美國選舉最近紐約州長的醜聞案,可以影響希拉蕊的選情就知道一場戲的排演要多麼謹慎、小心了。原來不只是演員要注意私生活與交友圈,政治人物的標準比演藝圈還要嚴苛,難怪余天說:「政治比演藝圈黑暗」,這點不想相信也難,事實擺在眼前呀!

所以我也常認為,別以為挺某人就表示對某人很了解,那只是一種自我認同的假設投射。什麼叫做「自我認同的假想投射」呀?意思是把對方當作是自己意志的延伸,但這僅只是一種觀念上的假想狀態,所以我稱之為「自我認同的假想投射」。但畢竟對方不是你,你想怎樣,他也不見得完全聽你掌控,只是在區別分類的狀況下,他類似於你的機率較高,所以你就挺他(但他依舊不是你呀!),這就是所謂的入戲太深!當然這樣的現象也沒什麼不好,反而因為有許多入戲很深的人在一起表演,才能讓我們這些自以為置身事外的清高者看一場好戲,其實誰也沒有脫離這個舞台區,不管藍或者綠,終究所有的效應都是回歸到這艘船的每個人。

說到底,我常常只是冷眼旁觀著,好戲上映時總暗自竊笑,對未來誰上台主演也樂觀其成,沒有關鍵角色也不甘屈就於做任何一方小棋子的我,此刻,只是道出自己看戲過程的滿足感,別強押著我跳到台上,因為本人只習慣於幕後當個愛發轟的馬後炮而已。

戲若好看,請大家就盡情鼓掌(投票)吧!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剛剛在Mac | Life 部落格看到這篇文章 --- 你不可不關心的事 『電池』。才知道原來鋰電池沒事就要給充飽飽最好。於是找到了這篇文章在討論電池 --- 電池正解

裡面比較了鎳鎘電池、鎳氫電池、鋰電池等,這三種電池。裡面有所謂的【記憶效應】,這究竟是什麼呢?原來這是在說,電池在充放電的過程中,是否會產生化學結晶,假如會因為放電不足而讓化學反應的殘餘效應造成電池容量的衰減,那麼就稱為具有記憶效應

而結論就是目前二次性的鋰電池是沒有效應的,所以不需要刻意完全放電;相反的,但若大家還是等到全部用完電後再充的話,反而會使得鋰電池內部的化學物質無法反應而壽命減少,最好的方法就是沒事就充電(不管手機電池、相機電池或者筆電電池...只要認電池種類即可)。

也正是Mac | Life 部落格文章中所指出的謬誤 --

:充電界有一個流傳的說法,就是“把電池的電量用光,用到關機等等”。這樣的做法反而是對於鎳電池上的做法才對,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記憶效應發生。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