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翻開生命之書的今天,克里希那穆提講了這樣的主題:「關係就是一面鏡子」,雖然自己比較喜歡前面幾篇討論信仰,破除執著的文章,但是「關係」是每個人時時刻刻都會碰到,更因為需要與自體以外的人互動,除了自己需要掌控本身狀態外,更要顧及到對方給予的反應、回饋。

克氏說:「很顯然只有在關係互動的過程中,我的真相才會被揭露,不是嗎?關係就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我會看到自己的真相;但是大部分的人並不喜歡自己的真相,於是便開始修正這面鏡子所映照出來的狀態。我想要改變這個真相  --- 意味著我已經設定了自己應該怎麼樣的模式。

這是一個回歸到自我的思考,因為站在一個第三人稱的角度來看自己與他方的關係互動,顯然就是所謂的照鏡子。不過通常人性只會沉溺在扮演的角色中無法自拔,並且只會單一、執著的認為自己應當是什麼角色。做一個學生,有人會以為就該是認真、努力,表現出家人期待的模樣;或者,展現得非常放肆、狂野不羈,凡事覺得有利可圖便不顧一切的追尋;還有整天宅宅,對著電腦網路尋求心靈撫慰的單純樣也是一種。不管如何,這些都是自己認同的展現模式,一旦有任何外力(包含理性自我想要扭轉的力量)要來改變,自我便會透過關係互動的運作,來更加證明自我設定的樣態。

人要溫馴或者叛逆、理智或衝動、理想或現實,都在關係中不斷地修飾並且期望修正對方。在男女切身的情愛關係與親子互動關係裡,這樣的互拗運作最深。魏徵也說過:「...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他的本意應當也是這樣。不過進入哲思的領域,「關係就是一面鏡子」這句話,最終的目的不是拿來修正自己,克氏強調的是認識真正自己的模樣、真相,而不是去否認這個形象的存在意義,進而想在關係中企圖扭轉自我、修正自我(這樣根本就沒時間好好認識到自我,只是不斷地在修、修、修,到了生命終了前,就後悔而羞、羞、羞),因為可以看到確實真相的人,在關係中才稱得上是做自己,否則永遠都會有分裂的人格,在內心底做相互對立的否認觀念衝突,而外在的關係就成為矛盾心態的戰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