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找麵包吃也要像個樣子 (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在「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前段,看到底下這段話:


股票分割會產生三種結果:

1.股票成交量會大幅增加,使得交易成本提高。
2.股票分割主要吸引以市場為導向的短線投資人,而這些投資人又過度重視市場價格。
3.這種作法可能威脅到穩健公司(波克夏)過去三十年苦心經營的事業成果。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股就像把妹, 找漂亮、美麗的對象,她,根本就是大家目光聚焦的搶手貨;你,憑甚麼認為有足夠的本錢搶贏別人?漂亮的女生,很容易就像充滿糖蜜的花朵招引許多蜜蜂跟蝴 蝶,在這樣競爭的激戰中,可以被獲選的都是實力雄厚的大財富家或者大才藝家,也因此所需要付出的成本相對高出許多,但華而不實的狀況可能佔大多數,因為美 麗的花瓶要能夠有同質性的「內在價值」實在很不容易,通常我們的觀念會認為賢內助與社交妻的角色常常有對立抗衡的意味。


把妹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如果你是踏在紅海上的郭先生,你最後的選擇是名模?是女大名星?還是較不搶眼閃閃動人的舞蹈老師呢?倘若你的資本雄厚,找那麼昂貴高挑的美女付出也非難事,只是回過頭來看,真正可以為你帶來更多的價值,其實是那些不光耀的璞玉。

一個帥哥若能夠把握住務實的眼光,那麼找尋那平凡中的不平凡,肯定可以讓自己幸福一輩子。同樣的,就算手上資金不足,只要好好研究一個包裝不甚精美,卻有長足斬獲未來的公司投資,豈不勝過大把白花花的昂貴投資卻僅有涓滴回饋的付出來得有價值些。

彼得林區說過:「要是我可以避開一種股票的話,肯定是熱門產業中的最熱門股票。那類股票最受大眾喜歡,投資人搭車子或捷運,都會聽到身旁的人談起這種股票,因此很容易就會屈從於社為的壓力,買進這種股票。

讓我來改寫一下吧!

要是我可以避開一種類型的追求,肯定是熱門對象的中最熱門的美女。那類
美女最受大眾喜歡,愛慕者搭車子或捷運,都會聽到身旁的人談起這種美女,因此很容易就會屈從於社為的壓力,拜倒在這類美女的石榴裙下

建議透過精準、細膩的眼光與盤算,來想想該怎麼選股、把妹吧!喔喔...女生其實更加適用。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面這張圖在表示什麼呢?還記得之前有篇文章:「
給予股利(鼓勵)的往上次高境界是買回自信庫藏」以及「第一名與進步最多的,誰才是王者?」、「檢核內在價值所獲取的利息能否產生盈餘」?這些文章中有個關鍵的觀念,就是獲利之後的盈餘是繼續投資自己或者發放股利的討論,圖示就是在講有回收跟沒回收的狀況。首先,當然要假設回收的狀況是能夠百分之百有同樣助長的效果,也就是說股東權益報酬率沒有因為股東權益(淨值)增加而被稀釋。設定開始的股東權益各為 100,看十年後的變化。前面三欄是計算盈餘全部回收的情況,所以第一年後的股東權益視為 100 加上 100*10%(盈餘),等於 110。若是半數回收,則第一年後的股東權益變為 105。拉長十年看,則股東權益的差別就很明顯,總共差了將近 68 元整。

大約 14 年以後,兩者之間就差距一個「原始資本額」(100)以上,顯見這樣的狀況很可觀。若是低於半數盈餘回收,那麼差別就更為明顯,另外時間拉得越長,投資報酬率就越高(遞增),不過遞增的速率會因為資本(股東權益)越來越「厚重」,而緩慢了速度。因此,年限越久,則兩者之間的投資報酬率差值會朝接近的驅勢邁進,那是因為半數盈餘回收的投資報酬率漸漸趕上。整體看來,盈餘回收越多,那麼投資報酬率以及股東權益就會越大,那麼從股東權益可以反應到股價這個層面上來看,就更毋庸置疑。不過前提是該怎麼「穩住」股東權益報酬率這件事,就真的是決斷的重要關鍵。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既然談到股票觀念,那麼再用更簡潔的想法來分享。買股票這個動作其實就是借錢給企業去發展事業,應該把「你」自己當成一家銀行,究竟誰會是你願意借錢給他的公司呢?

平常你借錢給人時,對方無論事後有沒有還,但是事前你借出去時,心中是否對借錢者有個別屬性的感受呢?也就是說,有些人你借錢給他時,心中是充滿愉悅的,或者絲毫不在意,事後常可以如數回收,更甚者可以收到請客及稱讚;有些人是打一開始就沒獲得你的信任,對於能不能拿回本金,是有信心卻沒把握,更慘的是,自認為肉包子打狗。錢不是重點,真正讓你需要抉擇的是對方的信用與大方程度,這些都關係到你借錢給他時的心態、想法。

在股市當賭客的人們,在股市熱絡時,就有願意把錢掏出來,不管三七二十一,靠直覺或者靠自以為是的觀念,想把錢「借」給看中的標的股,期待借出沒多久,就可以回收不錯的利潤。

這裡用「借錢」給公司的概念其實比喻得很恰當,因為對方會跟你借錢,表示他手上資金短缺,需要金援協助一起共同奮鬥開創嶄新局面。時間就是這道手續加工後能發酵的催化劑,那麼假如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公司拿錢去應用,則借錢的主要原則就失去意義。當然啦!公司發行股票之後,就已經拿到錢先去發展,說是「借」錢其實比較不貼近現實,但追尋到源頭的用意卻是如此沒錯。繼續用「借」錢的觀念來看待買賣股票行為是一種較為務實的觀念,因為唯有這樣,人們才會認真看待一家公司,也才不當買賣股票為投機事業。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不是睡得太少,就是睡得太多;有時太晚,有時則太早。腦筋裡面運轉的東西越來越多,要實踐的事情排山倒海而來,真是傷腦筋呀!上面這張圖是早上自己使用一下 Sketch Up 所描繪的空屋概圖,打從昨天下載回來後,便開始試著熟悉這個軟體的應用,有幾個工具因為不曾接觸過,感到新鮮,卻也有難用之處。讓我的手有點遲鈍無法伸展的是 Folloe MeRotate 這兩個工具,當使用這兩個「傢絲」繪畫出一顆圓球,結果讓我試了好幾次都失敗。建議學習這個軟體的人,將這兩種工具搞熟,那麼功力就會迅速大增。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後來怎麼看都覺得自己針對所謂的股票價值討論上,表達能力真的十分不足。感覺好像很了解,但實際上問個基本問題就垮了。那是什麼呢?就是什麼才是股票價值的評估,還好網路上隨便一找就有好文章分享,唾手可得的爆炸資料,讓認知可以迅速得到滿足並且更新、修正。

當研究著巴菲特理論時,自己便隱約感覺到有個基礎性問題很困擾,但是又以為慢慢看完整套理論就會明白,然而實際上是有隱藏關卡的。這絕對不是作者們刻意的隱瞞,而是很理所當然的計算背後,他們認為已經十足明顯而無須多費唇舌。直到我認真去思索這樣基礎的問題時,才了解原來作者們早就繞著問題打轉,只是沒有將它認真看待拱為最重要的基石,就成了容易忽視的盲點。

股票價值的估算道理就是跟存錢到銀行生利息的道理一樣,只是因為被股市起起落落的曲線,以及許許多多理論跟技術線型給搞迷糊。股票這個工具在企業主的角色看來就是籌資,將自己公司的投入成本劃分為股票等分,這樣便易於讓人認購,可以增加集資的機會。當然也有某種大老闆財大氣粗,不需要發行股份,自己就能夠扛下所有支出成本,這又另當別論。站過來到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就是拿出多少錢成本,希望能換取一些回報、利潤。假設股票價值不是浮動的,那麼就跟債券、定存比看看,誰的投資報酬率高,當然就投誰,天經地義。

好玩的是,股票價值不是固定的。因為股票的獲利關鍵不像銀行一樣,直接就告訴你有多少利息在期滿時可以回收(其實銀行賺到的錢肯定比牌告利率還高很多,不然他們想虧本不成?)。浮動的優點就是有機會飆高,飆高的關鍵在於公司會不會賺錢。所以股票的價格就是要評估這家公司賺錢的能力,股票價值的穩定度也跟公司營運的穩定度息息相關。

當初想不懂為什麼巴菲特的公司不配股、不配息,還每年一直逐步升高,高到難以置信的程度,還是有人在買賣,為什麼?原來就是這家公司波克夏的內在價值很穩定成長,他每年都以穩健且值得信賴的獲利率在反應回報著股東的成本投入。他的永垂不朽是因為巴菲特的經營太可靠,所以當初投入的成本一直在獲利。假設十年前投入 10 元,巴菲特每年都用 20 % 以上的報酬率在成長,而他們的股份也沒有經過稀釋或膨脹,也沒有將賺來的錢當作股利或股息發送回給股東,這樣就等於是把原本的成本跟獲利再轉為成本,用複利方式在賺錢。也就是說,十年後會拿回 61.917 元的連本帶利價值。那麼十年後的今天,我們該以多少錢買這張股票呢?當然是以超過 62 元的代價去換,你不拿這樣的兌換價值,別人可是搶著要。銀行的利率也是會變動的,既然如此,如果有個公司十年來的獲利都十倍於銀行的利率(假設銀行利率 2 %),那麼晚上點著燈都要來排隊搶購,不是嗎?(假如你錢夠的話)

喔!所以股票的價值應該這樣算才對,真正會賺錢的公司,應該是股價越來越高才對,所以市場機制是沒錯的。如果長期以來,某家公司的股價一直很平穩地成長,那麼可想而知,這家公司的內在價值是不容小覷。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張表格是我從巴菲特所經營的波克夏公司投資年報所剪下來的,這家公司的股票目前分為 A、B 股,之所以有兩種股票是因為以前此公司一股的單價過高,有多高呢?那時候會另外成立 B 股的原因是超過美國贈與法規的限制,也就是一萬美金。這一萬美金是指全部金額,但是當初買波克夏公司的股東,想要送親朋友好一股(單單只有一股)都會爆掉,讓當時候的巴菲特常常收到股東的抱怨。後來,為了解決此事,巴菲特主持的這家公司決定將當時候的股票價值再除以 30,這樣就可以因應一般股東的需求,不過買 B 股有個缺點,那就是沒有辦法參與股東選舉,也就是權利被縮減限制了。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往在學著看股市分析時,常常都覺得看 EPS (Earning Per Share)是非常符合邏輯的,事實上,它也沒什麼不對,只是總會讓人有迷思覺得 EPS 很高就認為這公司應該很賺錢,卻不知道其實也有陷阱在裡面。像上次我也提到有無負債的關鍵點。上面這張圖很清楚,總資產是「負債+淨值」,假如負債很大一塊,那麼每股淨值就會相對的變少。真正會賺錢的公司應該是能把負債變到最小或者為零,然後把每股淨值變大。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晚上開始為了某家公司重新撰寫自己的履歷表,中文、英文一起都翻整,最後的成果是滿滿的六張 A4。這不就違背讓所有的重要資訊集中在一張,讓觀閱者帶有輕鬆心態、意願的原則嗎?這道理我豈會不知道,自己真正可以說口的「料」哪能夠塞滿這麼多張紙?為什麼最後會變成這樣?且讓主筆人細細道來。


話說這家公司除了要中文履歷外,還要求英文自傳,這樣的作法應當是想測試應徵者的外語能力,不過寫英文自傳這東西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毫無資源、範本可循,只要用心,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專門幫你寫履歷、自傳的自動化軟體,按個鍵便可以自動產生。我實在很懷疑這樣可以看出什麼?或許有些人可以自己寫,但很可能最後竟然比用抄的看起來更鱉腳,這就不是真正有鑑識度的一個測驗項目。還好尚有面試這關,只是真的要用心好好抄一下標準的範本,才有機會跟人家一較長短呀!好的履歷是不可或缺的喔。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巴菲特是一種對人生態度的學習,以及往更高靈性發展的跳板,這是我不同於完全以經濟、現實面角度來看待這類經濟書籍的觀點。其實,巴菲特原則用在人事面也挺棒的,只是看怎麼領悟這些原則罷了。


他在1993 年年報說道:「一家好公司能產生都的現金(至少在初期之後),超過內部營運所需。公司可以透過配發股息或買回庫藏股來回饋給股東,但卻常被拿去做併購之用。

我認為配發股利是一種讓周遭人都可以感受到溫暖的一種相互回饋,正因為別人所給予的支持(投資),所以在我們勇敢、獨立(體質改善且賺錢)之後,很自然地就會回報以熱情(股利)。買回庫藏股這個觀念,就像是一種謙虛的態度,這可以不讓自己的驕傲無限制的膨脹(發行股票太多),並且可以節省一些上繳的所得稅和來回換手的手續費用(人情交際所帶來的疲累)。最好是把這些盈餘現金(所獲得的自我肯定、自信價值),再往更深入的價值投資進去(對自我的專長投資、對助人的實際應用投資),那麼這個企業(個人本質)的整體意義與價值才能夠更加茁壯。

你、我有常常買回自信的庫藏股嗎?或者懂得不在交際面上浪費時間、精力,而專注地投資在務實的專長、實在的經營裡?假如只是傻傻地配發股利現金,終究還是會劃地自限無所長進的。

 
連結閱讀:為什麼我們喜歡所投資的公司買回庫藏股?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實在話,我到現在還沒辦法領悟巴菲特在 2000 年年報上給股東的話:「展望 21 世紀,我們大舉進軍磚塊、地毯、隔熱品與油漆等的先進產業」(
But I will tell you now that we have embraced the 21st century by entering such cutting-edge industries as brick, carpet, insulation and paint. )。這句話的背後,竟然是足足超過 40 億美元的投資金額,可把我搞糊塗了。雖然說著重於傳統產業是巴菲特的專長,可是這些幾乎是屬於考古類的產品,竟然是他的展望與大力投資,可真的讓人開了彌足的眼界。

這就好像為什麼大部分的人買股票會賠錢的原因,怎麼想都搞不懂為何理論那麼精彩、漂亮,而實務上卻攪得灰頭土臉。有人歸納了三個原因:

  1. 不懂股價漲跌的基本道理。
  2. 分不清「知」與「不知」。
  3. 被股價的變動蒙蔽。

我想這三點其實是只有一點,而那一點就是搞不清楚「知」與「不知」的差異。還記得之前寫到「 氧氣之於呼吸與汽油之於引擎」時,引用有德國巴菲特稱號的安德烈‧科斯托蘭尼先生所說的話:「所謂的趨勢其實是等於貨幣加上心理」,這點就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最基本道理。

有錢,人們才有能力進到市場上做買賣交易;即使沒錢,但是心中有那股衝動、決心,也可以去借錢(融資)或者借股票(融券)來玩。而有了大量的金錢流通與廣大多變的心理交戰,便造就了股市的趨勢誕生。而股市漲跌的基本道理就在於供需法則而已,因此光看股票漲跌的指數或者技術線型都是偏離這樣的主軸。

其實想知道股票的原理,應該跑到菜市場看人家喊價就知道了。當物品量很大時候,賣家會衡量到成本價的基礎,透過薄利多銷來衝出銷售量,讓交易氣氛熱絡,進而感染到路過的人有參與的雀躍心態。只要遠遠看到一堆人聚集,那麼大部分人都會好奇跟進瞧瞧,這時候所有的資金與心態都會集中到這邊。倘若,販賣的東西是限量的好貨,於是搶著要的感覺就出來,因此水漲船高的情況就會出現。這「水」大概就是諸位喊價的口水吧!:)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從股票觀念進入理財的規劃,這點希望慢慢地可以多所著墨,讓基本的觀念扎紮實的建立起來,並且可以跟朋友大眾分享。開始起步絕對不是要朝著什麼偉大的目標前進,而是往最深入的基礎奠定較為牢靠的觀念。


自由市場產生股票交易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就像後來將股票市場再融合變成基金的概念也是一樣,那便是將一個公司的投資本錢視為一塊大餅,然後依照約制的價格處以等分。在台灣,每股價值是10 元,每一千股視為一張股票,因此基本的股票點數為 10,也就是說,假設今天股票升到 20 點,那就是一張股票價值是兩萬塊。大部分股市交易都是以張數為主,不過在盤後市場還是有零股交易。

說到零股,其實有人推薦買零股會比買基金來得好,因為零股的權益還是跟買整張數的權益相同,雖然不能在盤中市場跟著喊價起落交易,但其實跟買基金的情況類似,都是用一個固定範圍的價值買入。並且由於零股的價值比較不需要付出龐大的資金,所以這是一個不錯的投資選擇。至於為什麼優於基金呢?那是因為如果買對標的,不管是整張或者零股,好的公司都是能夠穩定成長,成績不錯時還會配發股息、股利,這便成為一種複利計算的投資工具。並且如果用定期定額的觀念來買,其實不就類似基金的效果嗎?當然啦!基金除了引含著零股的觀念,更加入的平均風險的作法,也就是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上。這點如果回到巴菲特觀點來看,其實並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假如選擇一個很穩定的公司,就算它的成長獲利不是年年有飆新高的情況,但是都能夠落在高於市場利率之上,且長年不變,這樣的公司屬於穩健的資優生,絕對會比偶而大起狂飆,卻無法持久的公司來要來得可靠。

也因此,用基金投資的概念雖然有避險效果,通常都是選擇「穩健」與「投機」兩大類搭配比例來操作,但是所謂「投機」者,就是容易瘋狂大起大落,很難保證大起的投資報酬率程度永遠可以彌補大落時的損失。而真正穩健體質的公司,會被視為是「穩健」,那是因為他的成長率雖然不高,但是都可以保持水準。在「巴菲特選股魔法書」裡有個比喻很棒,作者說:「這就像你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每次考試都考 90 分,小兒子平時考 20 分,這次突然考了 30 分,你覺得誰好?在這個例子中,大兒子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是 90%,是全班第一名,但是成長率是 0 ;二兒子的成長率是 50%,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儘管從以往的 20% 增為 30%,但仍然不及格。

也就是說,常常我們會忽略了真正的好公司,因為他們經過多年的努力,成長率已經無法再突破創新,但是可以保證的是有穩健的成長水平。但是有些公司就是會突然暴漲幾年,結果後繼無力而衰落谷底。這樣的股票如果被混入基金一起操作,那難保不會變成肉包子打狗。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斷研究巴菲特的同時,經由疑惑的思考運轉,漸漸依照理性了解為什麼費雪或巴菲特會強調穩健並有增強獲利能力的公司,儘可能保留盈餘不配發股息、股利,而讓公司的內在價值提升。


從炒短線的投資人觀點轉入企業經營者角度來看待股票這東西,才知道真正的價值確實不該由外在市場起起浮浮的哄抬或貶抑決定。這點跟許多性靈、宗教成長理論很像,不過從股神面對公司經營的切入點看,企業的成長有著相當個人化風格傾向,也就是說一家公司的特質正如同人一般,有許許多多截然不同的定位與特質。

股票的漲跌在短暫的週期裡完全取決於買賣力道、心裡層面與有心人士的捧或扁。這些完全是超脫公司內部主體價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基本面,更深入地說,這基本面還不僅僅是交易員口中那副模樣。真正穩健成長的卓越公司是屬於保守、沈默,是體質良善不彰顯誇耀的謙謙君子,因此曖曖內含光。

那麼不要偏離主題太遠,之所以不配發股息、股利有個前提,那就是盈餘的再投資能夠確保增進整體內在價值的更提升。也就是說同樣的盈餘,讓股東回頭投資公司,讓公司可以更穩健、更獲利。或者拿這筆錢去投資其他更高回饋的公司呢?假如,這家公司有足夠的自信與能耐,可以保證將這一年的盈餘再次滾入本金複利成長,那又何樂而不為?況且,還可以幫股東省下手續費與賦稅支出,這真的是一舉兩得。這樣說來,關鍵就在於選對一家體質優良的好公司,當作是自己在經營看管,能夠以這家公司為榮,就像真的老闆一樣看好自己,所有的獲利又更投資回自己身上,讓獲利可滾滾成塔。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菲特無疑是這世界上最會投資的智者
,而他的投資觀念真的很簡單、很堅持:


  1. 知道自己想要買什麼(通常都不是買熱門股、高科技股)
  2. 計算了解要用多少錢的合理低價購買,因為他深知價格影響未來投資報酬率的高低。
  3. 出手後就長期保有。尤其是公司若持續賺錢,又鮮少發送股東股息、股利,轉而再繼續投入經營的企業體,便可以肯定年累計報酬率都不低。

這三點是基本心法,也很簡單。無非就是想要、定價、持有這三招!但是知道要買什麼的細節與關鍵是他的手藝,用多少錢買是他的本錢評估,長期保有則是強而無比的信念。

他通常都想要買什麼呢?他會買聯發科、宏達電或鴻海嗎?從他買過可口可樂、喜斯巧克力、吉利刮鬍刀、華盛頓郵報...等讓他稱之為永恆持股的選項來看,他的選擇顯然比較保守,不挑戰他難以理解的產品。原來他是用簡單的思考來買股,把生活上必需又是頭號大咖的公司作為選項。你說這難不難?一般人都容易看到最賺錢的行業,但那是後知後覺、事後諸葛。真正的先知是知道平凡中的不平凡呀!

而他也不會亂買東西,真的很斤斤計較。好東西如果能便宜買不是更好?他老師葛拉漢的哲學是:在短期,市場是個投票機,讓偶發念頭、恐懼與貪婪指揮它如何投票。但是在長期,市場是個根據實質價值來評量一家公司的評量機。所以無論市場機制如何干擾,他算準了多少價格是自己可接受的,就等時機到來(回到企業低於真正實質價格的時候)。人家的股票在跌,他就很高興的去買。

買了之後,就坐穩!除非這船搖晃很厲害,證明船不夠牢靠,或者船長、水手太差,或者開錯方向,那麼才跳船。不然,真正相信的好企業,他堅持只有長期持有才會賺更多錢。因為進進出出被扣掉的稅,真的會減損掉複利循環的本金。唯有本金不動如山的增加,並且沒被政府課稅吃掉,才有最大值的獲利。

如此看來,巴菲特的觀念是源自於【憑藉低價提供的安全盈餘,投資人能免於永久性的資本損失】,這樣保守、穩健的投資觀念起手,難怪他都不需要看股市。

題外話

在看書的同時,竟然才知道原來有限公司的含意。有限公司是一種公司的組織形態。有限公司對外所負的經濟責任,以出資者所投入的資金為限。倘若有限公司被債權人清盤,債權人不可以從股東個人財產中索償。

所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有發行股份的有限公司。(喔!我明白了,如果是無限公司,那麼我買 A 公司的股票若發生什麼事情時,我雖然是股東,但要承擔的責任是【有限】的)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讓我覺得最棒的一句話就是:

股價是由少數決定多數

即便所有的股票都被你買走了,只剩一張在外流通,而你已無力再收購那一張股票,這時只要投資人不認同股價,每天用跌停板殺一張,你手上占股本絕大多數的股票也跟著跌停板。所以,一張股票就可以決定所有股票的價值。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在年初時候,將自己的記帳結果公佈 -- 「
2007開銷花費圓餅圖」,在這個圖表上可以發觀察出自己在各方面的支出比例,不過這還不是記帳樂趣的全部, 其實我記帳也不是去年開始,打從我搬進台北內湖的住處,所有的水費、電費、電話費等固定支出,都留有帳單,後來也謄記入統計表格裡。首先來看水費部份: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剛做完「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之金錢遊戲」中的測驗,在投機天賦大考驗裡,科斯托蘭尼(Kostolany)提出了三十八個問題來評量讀者是否合適在股市動態中運作甚至存活。我的得分是 71 ,被評為有前途的好手,可以正確判斷事態和趨勢,但缺乏經驗。

在對答案時,發現自己常常不是得到最高分就是拿零分,也就是說,自己的判斷是很一刀兩斷的,剛避開科斯托蘭尼強調的(第 18 題):「股票族兩種最壞的特質」。過程中我大部分都是用直覺作答,也就是用反射動作來解決這些題目,需要思考的也用最快的速度來動腦,這樣記憶、印象、考量動作、計算反應都融為一體去操作,對於測量實際的結果變動才不會影響很大。

這項測驗裡面有很多精準的看法,裡面第 16 題的答案讓我很意外。把題目跟答案分數以及評分解說貼上來,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做做看吧!或許你將可能成為明日之星也不一定。分數不高的人也別灰心,因為將這些解答熟記下來,絕對可以讓自己的功力大增,沒問題!



1.股市使你想到什麼遊戲?
(a)國際象棋(西洋棋)
(b)斯卡特(德國三人玩的牌戲)
(c)足球彩票
(d)賭輪盤
(e)跑馬賽

2.決定買進或賣出的關鍵是?
(a)對股票的分析
(b)對市場的分析

3.我以什麼標準評判自己買進的股票?
(a)買入價
(b)當天牌價

4.買股票時重要的是?
(a)選擇種類
(b)時機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沒做題目就想看解答是不行的,請到題目區測驗再來。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此書中,那段「行情上漲的秘密」章節裡,有如是這段話:


貨幣對證券市場而言,就像氧氣之於呼吸,或汽油之於引擎一樣重要。沒有貨幣,即使未來形勢大好,世界充滿和平,經濟一片繁榮,行情也不會看漲。如果沒有剩餘的錢,就沒人買股票。我們可以說,貨幣是股票市場的靈丹妙藥。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這本書是許多資深投資者的推薦參考書,內容確實寫的深入淺出,可讀性很高。雖然在幾年前,自己曾經買過股票,但是最後也收山不玩了,並不是因為自己大賠,只是在整個過程中,小賺就很開心,繼續加碼追高;多賠就會皮皮挫,整天心神不寧。統計過實際的獲利,花費了許多時間竟然是負的,雖然金額不多,但還真的非常划不來哩!傷神也傷心。


這書裡面我喜歡這一段 (Page 91 -- 指數有什麼道理):

你看看周圍,這裡的一切都取決於一件事,就看這裡的傻瓜比股票多,還是股票比傻瓜多。

這條座右銘也成為我的信條,我們可以這樣解釋,行情趨勢要看賣方賣股票的情況,是否比買方買股票急迫。如果股票持有者迫於心理或物質上的壓力,被迫出售股票,而資金所有者雖然想買,卻無購買壓力,行情就會下跌。

反之,如果資金所有者迫切尋求股票,而股票持有者並沒有物質或心理上的壓力,要出售股票,行情就會上漲。我一直記住這條準則,一切取決於供給和需求。我全部的證券交易理論都以此為基礎。

好吧!老實說,這段話有點老生常談,但是回歸最基本面,市場上的操作通常都是由心理學的熱烈浪潮在運動,根本無視於實際交易的原理。常常我們都在扮演對方的角色,該當賣方時,就總是扮買方;該進購的時候,又急於脫手。股市上漲,表示這時候應該當個股票持有者,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準備出賣;股市下滑,表示手上應該要有大量資金,好整以暇血拼。

  • 最近才在八千多點左右。繼續存錢等著買進便宜貨吧!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