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潛艦級淺見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創作發酵前所遊蕩的瓶頸間,開始選擇了黃色代表一個新生的出發點。由於領悟到生命事件的連續,是不斷的衝動累積,而這麼樣的一個小點,究竟是什麼啟發呢?

黃色曾經代表著太陽的顏色,給予人們溫暖的感受,是種明亮也隱含著淡淡的刺激,讓心情因為充滿了解能力玵變得更寧靜。它也象徵著從黑暗中透發的引導光明,是希望的嶄露頭角,是即將活力四射的充沛精力要湧現。原來這個黃色要告訴我的是,一盞燭光、一線光明的到來。似乎就是一種直覺的靈光乍現。它更清楚地讓人想到財富,而這應當是穩定的泉源,因為太陽是源源不絕的提供熱力照耀大地,倘若有種財富像太陽般一樣給予十足的能量,那實在是再好也不過了。中國古代也拿黃色當作帝王的龍袍,這是否也意味著自我內心權力的登基呢?假如心力能量可以由灰暗轉入金黃,那也像是找到難得的珍貴一般,可以實至名歸。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個月在電視看到一個新的金融活動叫做「碳交易」,這確實是一種金融商品的進化再延伸。剛開始,我也是有聽沒有懂,因為這個「碳交易(WiKi)」是拿二氧化碳做轉換交易活動,其根本來源是依照這個世紀幾個重要國家一同訂定的法規,用來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規範,也就是著名的「
京都議定
」所提出的制約性條款。(難以理解的是二氧化碳是被排放的,有什麼好交易?)

仔細想想後,猛然才懂,原來是因為規定每個國家各有碳排放量的限制,所以因為物以稀為貴,一旦被取個邊界取量,那麼就會產生用多、用少的情況。比方說,美國可用一百個單位的碳排放量,而日本有六十個單位,可是今天日本超過自己的這個限額,美國卻有過剩的額度可用,因而日本就可以花錢跟美國買。假如販賣國故意抬高價錢,或者競標者眾,漲價便是預料中的事。將這種碳使用量轉成單位做交易的行為,很像股市中的股票買賣,所以也會有漲有跌。我猜未來價格應該會越來越高,而那些排放量少的國家會很吃香。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字的書寫總是不同於口語,有些人喜歡在字裡行間內思考;有些人則是習慣與友人對談獲得智性的領悟;更有些人是透過對群體的講演來讓靈光磨耀。然而,這些動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說服自己,最明顯的當然是辯論,在一場爭鋒相對的過程中,自己絕對的信賴、信服是必然的結果,即便最後歸順對方,那也是一種讓自我思考轉變的調整,其對象終究回歸自性。


有個朋友湯姆(咦! Tom 不就是 Thomas 的小名嗎?哈,真的不是我在隱喻自己啦。),他覺得在自己的網誌上所討論的一切都是廢話,看得出來他顯得有些灰心,也不曉得何去何從。這讓我想起「心靈寫作」中前面有一篇名為「堆肥」的文章,她鼓勵著讀者要不斷地寫作,即使自覺寫出來的是垃圾、無用之物,也又持續不斷地寫,將自己內在層次不停掏出,透過練習,可以將自己所有的感官昇華到敏銳的境界。所以她比喻成是堆肥動作,就算沒什麼營養,這些文字也是一些土壤,可以把自己的層次墊高,而厚實的土壤也可以為精美的種子提供一個安歇、發育的好場所。假如一篇文章中,每字每句都是經典珠璣,那麼主題會在哪裡?所有的豔麗都搶光了資源,沒有土、沒有水,很快地就會枯乾。所有的經典都有主題意念,而裡頭所有其他的都是琢磨的墊腳石,是被旁徵博引的現實型態,是提供散發美麗花朵的養分資助。

看似無用的堆積,其實就像數學中的微分動作,當我們看不懂其中奧秘時,透過片片的微小切分,就可以知道最源頭的基本元素。如果本體是馬鈴薯,那麼透過刨刀的切削,很細膩把它刮成絲絲條條,就可以填充所有空隙,紮紮實實地運用所有的空間,並且可以將自己的有料更拓展疊加。還有透過細緻分化的結果,可以讓所有的思想、概念做攪拌、統合。這樣的微分再做積分,重新捏塑的全新風貌就不會是當初虛有其表的假象呈現。

Tom 的惶恐也許就是對於目標的實踐有著期待展現的想法,希望自己可以有嶄新的目標、風格、特色,這正是他執著於「修行」的目標所導致。所謂修行,就是修正、修飾、修改、修理自己的行為,如此就是一種反向的抵抗抑制。因為認定自己現狀的不及格,使得需要朝向正確之路進發,這樣的想法當然沒錯,只是讓我想到前天與親密愛人 YingJing 在討論一件事情時,自己給予的目標是「無念」。

所謂的把握當下、活在當下就是一種默默耕耘的堆肥動作,只認定自己喜歡且想做的事件去認真玩弄,只管著去「執行」微分、消化讓自己可以盡情、享受的動作,將「積分」留給自然成型,如此便拋棄所謂的煩惱、設想,達到「無念」。還記得「阻力最小之路」那本書的觀念也是如此,他將逃脫原本形式的意念也視為結構張力的一部分,也就是說當某件事情
A 被認定為不好的,所以就用力改變它,通常都是覺得 -A 會是好的,可是這就形成一種互相拉扯的拔河張力,因為到達 -A 的時候,他的動機只是不想要成為  A ,但終究還是會看到無論是  A 或者  -A 都不是最好的,陷入這樣的循環、輪迴中,可以想見的結果是不停的擺盪,期待振幅的擴張可以解脫;或者放慢能量,用擺爛的方式消極地要消弭。不過,最好的方法絕對是跳出「結構張力的本體」,訂立一個真正想要的事件 B (不妨學學他馬英九所設立的 B 也不賴!這個心願可以當總統耶。),形成一種主動的積極前進模式,而非老是被動依照形勢來改變、適應。想開一部好車,不是在 TOYOTAHONDA 之間挑三揀四,而是直接存夠錢買 BMW 最乾脆。

那麼我所謂的「無念(無念於無解的煩惱陷阱)其實也是一種「有念」,但這種「有念」是實念而非虛念,是實在地想到自己所期望,可以完全甘心付出的目標。無論是金錢、愛情、事業、物品,甚至希望達到性靈的提昇,都不是以一種擔心、忌諱、恐懼的心態去踐履實行。

從堆肥、微積分到無念,這樣的訓練或許可以提供 Tom 一個新的、不錯的修行概念吧!你若看到,不妨參考看看。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台灣的總統大選投票日越來越接近,而表態分邊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電視上常常播出誰挺誰的報導,在網路上也有許多部落客開始顏色深化,言論甚至越來越不顧忌,這樣的現象可說是堪喜又堪憂。喜的當然是大家都勇於表達;憂的則是事後的勝敗悲喜心情該怎麼平復調整,甚至對勝選者未來的表現,擁有被高度期待的眼光壓力,倘若有了非常大的落差,那麼落空的情緒又該如何適應呢?


對於現代人們不再隱忍、不必寂寞的作為感到欣慰,大家都懂得不要壓抑的道理,所以活動辦起來真的越來越有看頭,但實質內容卻也越來越空洞,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根本看不到牛肉。越到選戰後期,雙方的肉搏戰處處可見。在民主的進程中,台灣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然而選舉文化並沒有更上層樓,似乎在原地打轉許久。敵對感原本就是無可避免,只是雙方把彼此的框架撐得十分狹隘,各不讓步及無法苟同的心態,讓二元對立朝著最極端的方向發展,即便台上的人也盡力要消弭、靠攏,終究這是兩個團體的競爭,還是會回歸到主體的爭議上,而台灣政治的特點就是這個主題架構的明顯差異,讓彼此在最根本、基礎的國家認同,有了無法妥協的鴻溝。

很多人拼命想投入政治;卻也有人費盡心思想遠離政治。白木怡言的序裡,寫出作者的心聲,他的無奈是可以理解的,即使他只想代表他自己,卻因為身上背著天生的圖騰,屢屢遭到強烈的拉扯、擠壓。印象讓我很深刻的一段話是這樣寫:「過去兩年我曾經透過媒體的專訪,對社會大眾發表一些我對特定事務的看法,但事後有些媒體寫出來的與我在專訪裡講的總會有很大的差異。那些專訪的記者好像是一個有大腦的過濾器,他們會主動幫我下判斷 ─ 我在他們的專訪裡講的話是不是應該從一個蔣家後代的嘴巴講出來的? 所以,有些話雖然我講了,但是他們卻主動地把它馬賽克處理掉;又有哪些話是一個蔣家後代應該要講的,雖然我一句也沒講,但他們卻可以用誘導式的自問自答,再冠上我的名字,硬塞到我嘴巴,變成我所講過的話。

很顯然的,在一個螢幕鏡頭前,人們除了有不同的裝扮、形象外,連他的信仰、理念都要被重新塑造,這或許也可以說是媒體新聞業者的神乎其技吧!只是一個人站在鏡頭前竟然投射出來的不是自我可以認同的模樣,那麼檯面上的誰又是真正可以相信的呢?就算他有真正的高道德操守,也會被抹黑;私底下幹盡壞事,還是可以粉墨登場、輕鬆上妝。無疑地,在這個重新被定義的螢幕母體(Matrix)裡,每個人的角色完全被徹底重新定位,混亂的排序演出,呈現出許許多多的戲劇效果。這瘋狂的舞台表演,是我們一同搭造的,因為媒體的刻意引導能夠成功,不就是我們樂於觀賞的縱容嗎?(然而這翻的導引演出確實好看,我不得不承認!)

在紛紛擾擾中,較有意義的發表就格外令人關注。在白木怡言裡,『Barack Obama才是王道』 這篇文章雖然也講到了政治,不過作者的創意觀點則是我欣賞的表現風範,他是這麼講的:「我把他們兩個比喻為「Nokia與Motorola」的競爭,而這兩個公司無疑的都是在mobile handset這個市場裡獲利和市場佔有率表現最好的兩家公司,而當他們站穩市場的頂尖位置後,他們用心經營的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加精進的「experience design」;但正當他們在享受過去所累積的市場聲譽時,卻突然冒出了一個從沒有做過mobile handset的Apple,而這個Apple用的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市場邏輯,他用的是全新的「design experience」,Apple iPhone才上市幾個月就已經打的Nokia與Motorola滿地找牙;相對於John McCain 和Hillary Clinton的「Nokia與Motorola」,Barack Obama無疑就是那個Apple iPhone

這不是很有趣嗎?如果朋友們想要更了解這篇文章的整體內容,那麼就請連結到網站上看個仔細,而這也是最近看到的許多「政治文」中,較合我口味的。至於投誰、選誰,我認為這是個民主時代,無論我想的是什麼,講了什麼觀點,終究要投出那張神聖一票的人是自己,透句俗話,那就是「你家的事,與我何干」!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該如何走在踏實卻又充滿樂觀的人生道路上?

不管遇到任何事情,人總是有辦法用自己的眼光與想法,塑造出一種觀點、意念、角度評斷、價值判別的差異,關於這點,不曉得在其他動物、生物上是否有相同的展現,如果有的話,那或許就會有另外有別於人類的新高度智能物種,假使真的如此,他們不會被人類消滅嗎?也就是說,一山不容二虎,或許曾經有也類似人類這樣智能高度開發的群體,曾經崛起卻又曾經被剷除消弭。事實證明,在這個地球上只有人類可以孤芳自賞,無論我的這個猜想是否屬實,面對此刻的現狀,我們就是看不到「其他」的族群跟我們一樣聰明。又或者,早有比我們更高層次的「存在」,正不動聲色地在觀察著人類,把這群「人」當笑話看待。(有可能吧?)

回到我真正想說的,也就是說在單獨一個人身上所創造出來的觀點,擺在整個群體中比較,便可以發掘出琳瑯滿目的多樣性差別,也正是說,每個人都在自我形塑獨特性,即便小小差異,都還是有所不同。不過常常在群體中或整個思考流程裡,總是容易按照二元切分方法來分類,而這是普遍正常的運作方式,從電腦運算方法來說,二元分類樹的搜尋也是基本的技巧,所謂的太極也因為有了陰陽的區別,所以可以將世界從底層劃分黑白,往上堆疊、擴增就會進而再深入轉換成灰階,其中的多元變化,豐富的程度確實超越人類理解智能可以想像的界限。

有篇文章就針對這樣的理解做了不錯的分析,觀念其實很簡單、明確,但是類比成真實生活的狀態,我想作者寫出來的討論,可以說是非常深入的解構,也導引了更深的思考。作者提到尺度、時間和記憶的詳細檢視,根本精神是表達著沒有絕對標準的存在,無論是尺度或者時間,甚至是記憶,以及所有可供度量的事物,都在一種對比還有選取的範疇間,有了不同的截斷(cut-off)、取閥(threshold),因此所謂的利益與大是大非,終究還是端視評量標準的這個主觀體所取用的個體化單位而定。

很容易地,想起很欣賞的歷史學家 -- 黃仁宇先生,他所用的視角觀點是採取大宏觀角度在審視歷史事件的整體角色,斷定一個歷史人物的價值也取決於長遠時間、浩瀚尺度以及共體延久的區塊記憶,因此,秦始皇的暴政措施,不該只是看他的不人道,反而是看在大中國的歷史裡,抽拔出這段轟轟烈烈,可能會導致的變化影響,與現實情況的對比。如果說要拿一個比較熟悉的歷史學研究者來跟黃仁宇先生比較,那麼李敖先生就是在我思考裡的不二人選。我欣賞他的鑽研精神,把事件的精細程度解構到就算只有一個字都能夠有完全不同闡釋的結果方向。他們這兩個人代表著巨觀與微觀的二元世界,瞬間直覺地,微觀跟悲觀是很容易連結的;樂觀跟巨觀似乎常常稱兄道弟。

那麼我這段文字書寫的主要啟發是從何而來呢?看看六先生今天講什麼,他說:「44歲前不快樂的「U」宿命,用「儲蓄快樂」來破解」,是一篇很有意義的文章,主要是在探討整個人生時序中的快樂統計曲線,結論是用儲存快樂來破除所謂的 U 型宿命。之所以要引用「
尺度、時間與記憶」文章,還有歷史學家應用的巨、微觀技巧,其實是想要更彈性靈活來看待六先生這篇文章,因為六先生所引用的統計是巨觀實相,但觀察到的竟是一種悲觀結論;反之,他卻縮小尺度、時間以及記憶的度量,回歸到一種細分、片段的累積微觀,導出一種樂觀的態度重建。可以察見的是,不見得二元結構的配對就有制式化的接搭,不一樣的組合連結,所產生的結論當然不同。所以在「紅塵一隅間拾得」的那篇好文中,他用很客觀的分析法把整體現狀做個解析探索,終究所謂的尺度、時間與記憶仍不是關鍵,而是自我在事件中定位與方向的取捨。在感情中,想當個花心快樂的負心漢,或者執著隱忍的癡情者,在一線之間都是可以迅速改變的(看你要不要而已);同樣的,今天你支持藍色或者綠色,不是因為誰的關係,而是因為選擇了誰,以及他背後代表的意義,當然啦!他們所帶來的必定是激情、樂觀、希望還有反向地唾棄對手陣營,所以當下支持下去也無怨無悔(選完之後就不知道會怎樣?)

如果無論站在任何角度觀點,最後都能欣然接受結果的呈現,並且對自我的成長更加有所助益,那麼這樣的態度又是什麼樣的修為呢?這也是最近常常我看到政治上雙方陣營的支持者,除了熱烈激昂外,還有對於失敗的預做焦慮所獲得的起伏感受;同樣的意象,也在周遭男女關係上可以找到,不管是甜蜜情侶或者單身寡人,也都有一種現狀的憂心,以及針對反方狀態的敵視、難以接受、嗤之以鼻的表現。

六先生的結論說:「我不怕「U」字型,因為我知道我從好幾年前起,已經不是在走「U」,而是在走一條往天空直衝的快樂線,有日記為證。而你也可以。只要今天開始,儲蓄快樂。」,我不得不說他真的有一套,而那正是他絕活的一套。不過那也是他在自己的尺度、時間與記憶下所研發出來的一套,真正屬於有別於他的我們,有那一套呢?你,真有一套?我是那一套?老套嗎?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解釋一下蝴蝶效應的真正意義。關於這個名詞,對我來說是再熟悉也不過,因為自己研究所念的是控制組,而所謂的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正是動力學裡面的一項結論,也就是混沌現象的一個代表名稱。說到這混沌現象真是特有趣的,因為常常有簡單的方程式,但是代入些微差異的初始值就可能產生無法重複性、不可預測性的結果,用中國話來講,當然就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啦!


OK!蝴蝶效應就是這麼簡單,但千萬別誤用了。最初的故事是這樣的: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很快的看完從圖書館借回來的【99.9%都是假設】這本書,無疑地,讓自己更加肯定懷疑論的必須性。在這本書的第七單元 -- 以相對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他提到了史蒂芬霍金對於這個世界所持的觀點,確實是目前較貼近個人想法的認知角度。究竟是什麼樣的觀點呢?他面對真實與虛擬的二元性探討,有著科學家的堅持理解,那便是實證論,以能夠被證明、實驗的狀態為信任基礎,超乎這範圍者,就不該是被執著的論點。意思是不以信仰或者反對為出發點,而是只在乎面前可以掌握的一切資訊,做出屬於自我能夠理解的價值判斷,這就是實證論的認知觀點。

在科技、人潮、資訊、網路不斷爆炸的時代,各種不同探索的假設都在一直不斷地產生、被探討、傳遞、散播著,針對這個世界的摸索還是類似著瞎子摸象般在各說各話,虛擬或者真實都一直在爭鬥著,就像光明與黑暗在時序中日昇月落各擁一片天。我們是不是另外一個更高層次架構的投影?是否全部這一切都存在像駭客任務中所展現的母體空間?還是完全地否定這些流派的論述,針對哲學、靈學、超科學...等等一笑置之?




可能性確實都存在著,但誰也沒能夠真正了解到事實的源頭、本理。即便牛頓愛因斯坦史蒂芬霍金這些天才,也沒能一窺最後終極源頭,但他們的努力使其在人類世界的成就非凡,無論他們是否有過宗教信仰,但是他的曾經做過的探索,絕對比任何信靠、祈求都來得真實有力,並且在他們實證的背後,即便有自以為是的認定假設,但那些假設也是超越與創新的,不會以純然盲目的信仰、認知來推演。就因為他們內在的叛逆和不同,才會成就他們的創造。

認定存在有上帝這件事情當然也是源自於假設,所以整個架構都會存在於這樣的思想層裡推演;而無神論者只是站在對面,當有神者說什麼,都予以否定嗤之以鼻,這也是一種信仰架構,而他們的假設背景當然是【沒有神】存在。

那麼我會怎麼想呢?

其實也很想假設確實有神、上帝;另外,也很希望可以執著於不虛幻,能夠變成對抗諸神的實在人,不過這終究會回歸到一種假設,那就是神的有無。如果,能夠在這樣的議題上,用實證論看待的話,那麼有神或無神的假設應該無效,取而代之的是面對自己的眼見、體驗、實證為主。換句話說,尊重有神論者的信仰與其真實體會;也認同相對說法在不同人身上的覺察,但這些都是依附在每個個體上的意義設定。於我,需要被探討的應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形而上的推敲回過頭來看,只是時常變動假設的茶餘飯後思考問題。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dison 照片外洩的風波導致滿城風雨,也讓許多與她有關係的女性人人自危。說到自拍這件事,原本只是個人喜好問題,無奈藝人乃公眾人物,以至於被高度興趣的群體用緊迫盯人的目光鎖定著。好奇心人人有之,無關乎道德感與否,然而尊重是一種很好的美德,當同理心運作時,便可以想像自己若是對方,是不希望被討論或者散播的。就像當年的璩美鳳偷拍光碟一樣,把原本很正常自然的男歡女愛,搞到當事者必須躲躲藏藏。不過這就是他們還有全體大眾的人性試煉機會,看與不看、傳與不傳、談與不談都存乎著一種人性進化的階梯在上上下下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驗與運化。

想來,人類的演化也確實奧妙,原始古人甚至可以裸體相見,而隨著智力的進化與克服溫差的效應,漸漸在皮毛上套起衣服布料,設想,假如都回到那個毫無遮蔽的世界,今天這樣的裸照風波,不曉得還會不會盛行?

這也讓我想到奧修一直鼓勵著要面對「性」的真實存在,他的理念是非常正向的,然而最終我還是要反駁他的「操作」,因為隨著人類的進化,我認為心靈與物質的膠著度是可以化簡的,也就是說,總有一天人類是可以從執著於物象演變到可以將物象隨心所用,能夠有朝一日,人們照樣穿著衣物,將自己做最有個性的打扮,也可以用很健康的心靈態度來面對原始自然狀態,而不是像奧修這般強調著要組成社區,打破社會群體,甚至聚眾來硬式學習著裸體相對,他這樣的作法也是一種「反自然」。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所以需要齊物論!!

原來自己的高拐、對立與叛逆也是齊物論中的一環,是因為反對而反對,或者因為心中存有疑惑而反對,還是情緒性向度的單純駁斥而反對,都是有以發之。

看他講得頭頭是道,吸引著大量群眾的目光與投入,對論述的邏輯產生質疑,用自揣的理念在心中不斷地去駁倒,冷眼下的鼻息,有著不願苟同的瞧不起。竊笑而哈哈,自以為是的自賞儼然是天山上的孤芳,竟也是環中外的莫名一角,更陷入非齊物之爭,可笑的是這一遭依然可笑。才知道,原來莊子的齊物論下,統一的齊物是最大的包容,是無思的看待,是身在其中不讓神靈致外的萬般同體。

物所能齊乃在思無思。思無私者,仍有分公與思;思無思者,無物可思,物無可思。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問題問得挺有趣!因為這裡所寫的「笨」,絕對無關於智商或者聰明才智,而是一種生活上的相對愚蠢以及依賴關係。該怎麼說呢?請問男女在一起時,總是男生比較精明幹練,總是洞燭機先掌控局勢,或者女生可以清楚分明,將大小事處理得服貼呢?這就是我要問的:「男人好?女人好?」。

當然啦!我也不曉得誰笨比較好?或許自尊心強的男人,卻在女人面前顯得滑稽;或者女強人叱吒一方,硬要忍受另一半回家後的頤指氣使。這便是權力關係的不對等,但角色地位的不對等並非壞事,有些狀況反而是絕佳的組合搭配。不過,由於女性本質的纖細、溫柔,擁有母性的關懷與細心;相對的,男性即便長大,依然像個大孩子般帶點迷糊與促狹,雖然可以在工作場合耀武揚威,回到家又想當老爺,霸氣地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但是老是把高調、權威一肩扛,有時候不見得是好事。

我是個享受當「笨」好的男人,並且潛意識也很配合地讓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女人面前顯得愚蠢或滑稽,笨手笨腳的模樣,會讓女人看不慣而撩起袖子快速幫忙或者搶著做。這時候男人常會莫名作祟的自尊心到哪裡去呢? 此問題確實也曾經問過自己,最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挺喜歡這樣的情況,因為這是一種協調互補的平衡,也就很自然而然地在享受中習慣接受了。

換做女人「笨」好,便顯得是父愛許多的照顧式關係,如是的女生並非所謂的公主病,而是可愛的小迷糊,然則這種情況讓我會以為會讓雄性的驕傲越來越高大;女性的依賴越來越緊靠。

所以說,男人笨是挺好,做個可愛的大老爺,擺脫架式,讓小媽盡情地照顧是很棒的。女人笨也好,只是讓從外到內都著的男人很辛苦,剛性中帶點柔才符合陰陽調和的自然之道呀!

你們是男人笨?還是女人笨?而「誰」笨「誰」好呢?呵。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底下這文章原稿在去年初寫的,剛剛拿出來看完,將後段再加些其他的想法後,老酒新裝放上來,清醒一下自己的思考與想像力!另外,我真的不得不說,傅立葉長得好可愛喔!

從前念工程數學的時候,總覺得這樣美妙的學問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尤其當我讀到傅立葉級數與轉換時,一股久久無法忘懷的激動在內心裡難以離去,因為這樣高明的發現所帶來的嶄新意義真實地震撼到我單純的心靈。許許多多看似不規則的曲線函數,最後都能用弦波與餘弦波組合而成,這表示其實很多未知的函數都能夠用最簡單的週期性函數來表達取代。

佛家說,人生來到此一世界的目的就是輪迴,前世的因果要在今世再次地實踐完成。喝過孟婆湯之後雖然忘記了上輩子的一切,然而此生所拋不開的是前世與其他眾生關係的反向延續。這何嘗不就是一種傅立葉的轉換呢?將同一個週期的行為以鏡像方式再重現一回,只是這個週期時間是人的一生,這個週期函數的係數變化是由上輩子所導致影響的。

因為如此,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機緣時刻中,更加領悟到這個週期函數不見得就是一輩子這麼長久才轉換一次,將眼界再縮小一些,便會發現其實許多遭遇到的事件本身,確實就隱藏著週期性,也就是說生命中處處充滿著輪迴。歷史總是不斷地再重演,也正告知著我們不管怎麼運作都還是在週期函數的轉換空間裡,只有大小強度的不同、函數階層的數量多寡以及週期長短的差異。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