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愛戀余閱 (5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關於荒木飛呂彥的作品,最有名的當然是連載了80 集的「JOJO 冒險野郎」(共分六部,不過若再加上最近的十一本第七部,這樣要邁入百集應該指日可待。),他以前是「北斗神拳」作者的助手,所以後來的畫風會有「北斗神拳」的味道,也是讓有些人對於他的作品不太能夠接受的原因。畢竟像我這麼喜愛他作品的人,都會覺得看起來有些吃力,因為他在處理畫面時,因為想把細節加入,還有把自己的創意表現出來,結果就是會有點亂,但這正是他作品的風格。這樣的奇幻異想世界裡,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呀!

JOJO 冒險野郎」是在描述著 JOJO 跟 DIO 之間歷代的恩怨情仇,原本作者是用波紋氣功的修練產生特異功能,後來他轉變成一種叫做「替身( Stand by)」能力的觀念。這「替身」說穿了就是超能力的「實像」,把超能力畫成是一個「背後靈」,所以每個有超能力的主角「替身」都是不同,而且每個「替身」的特色迥異,並且依照超能力來畫出象徵圖樣。

最強也演出最久的叫做空条承太郎,他的替身能力是暫停時間,剛開始只有一兩秒,後來慢慢地增加到五秒以上,但是到了後來時間暫停的長短,隨著承太郎年紀的增長而逐漸降低
。作者也都會幫「替身」取名字,譬如空条承太郎的替身叫做「STAR PLATINUM」(白金之星)。他的名言是:「我空条承太郎,就是所謂的太保學生,每次打架都讓對方住院,哪個老師教的不合我意,我就叫他不敢再教下去,餐廳的飯菜做的不好吃,我決不給錢。雖然我很壞,但我知道有人比我更惡毒﹗」。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蘭巴特解構主義中,三不五時拿出戀人絮語來品味,是一種非常能夠自我安慰的閱讀。他已經把籠統的愛情一片片切丁,等著我們去取食。就當作是小點心來嘗試,確實別有一番滋味。

今天就翻到《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這篇,還是用少年維特的煩惱來做開頭賞析。


不堪忍受──戀人蓄積已久的痛苦情感的爆發都體現在這一聲叫喊中:「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來恩(重灌狂人)很少有「認真」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搞笑,不然就是技術介紹,平常偶而看看還蠻消暑的。這次寫「人的一生都是由 ○○ 組成的!」,果然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剛開始還以為他要跟大家玩什麼遊戲哩。

他引用了看日劇所感受到的結論寫下:「人的一生都是由後悔所組成的!」,後來他又因為看到另外一則故事:「五年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這故事曾經從 JT 那邊聽來,而主角變成「李恕權」,但不管是誰都沒差啦!),而修正了這段話,
變成 ---「人的一生都是由抉擇所組成的!」了,如果你把人生「倒過來活」的話

五年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這故事理論上是非常合理的,也就是計畫導向。那麼真正偉大的人物是不是都能夠照自己的規劃走呢?我想拿愛因斯坦的故事來說。

底下文章節錄自「誰造就了愛因斯坦」  劉海北 中央大學光電所 科學發展 2005年11月,395期

愛因斯坦到兩歲多還不曾開口講話,這令家人擔憂不已,然而當他妹妹一出世,他就能夠開口說出正常的童語,使他的家人放下了心中的千斤重擔。他在小學時表現平平,但漸漸不能忍受教師在講授較高階的理化時,太過於注重解題技巧,往往是以簡單且技巧性的步驟解決複雜的問題。愛因斯坦無法接受這種方式,他每遇到一個題目,必定從最原始的出發點開始,一步一步推演出結果。

有一些數學老師還能接受他,但多數的物理老師則用一個「」字形容他。數學老師能夠接受他的原因,可能在於他雖然需要較長的解題時間,但可以按部就班,解出同學們不能處理的問題。再加上他不善於學習記憶的課程,因此他在相當於國中階段的成績評比,於今只能讀「放牛班」而已。青年時期的愛因斯坦年紀漸長,除了在青少年時代所忍受的教育制度外,又加上了教師普魯士式的威權,使他有了逃離的念頭在當時,德國的科技工業為了降低成本,已呈現外移的趨勢。愛因斯坦的父親經營電機廠,自然而然地愛因斯坦就與電磁學有所接觸,物理的成績雖然不頂好,但仍能達到中上標準。在大環境的影響下,父親的工廠也於1893 年遷廠至義大利以求降低成本。雖然工廠遷到了義大利,但仍然把愛因斯坦留在慕尼黑,希望他能多吸收一些科技的知識。

1894 年底,他再也受不了慕尼黑了,就設法拿到一張「瀕臨精神崩潰」的診斷書,準備逃離在普魯士精神影響下的地區。問題是他當時中學還沒畢業,即使逃離德國也不能在他國進入大學就讀。尚未滿16 歲的他,請求一位喜愛他的數學教師,為他開具「在數學方面有特殊才能的證書」。離開德國後他先到義大利,由於突如其來地返家,而把父親嚇了一跳。不久在得知瑞士蘇黎士的聯邦理工學院並不把畢業證書列為報考的必備證件後,就在1895 年報考該校。他在數理方面的考試成績很好,但是需要記憶的科目如語文和歷史等,成績就達不到基本的要求了。當時曾有一位在電磁學方面頗負盛名的韋柏教授,爭取破格錄取他。但是理工學院院長勸他到蘇黎士以西30 公里的阿饒,先進入州立書院就讀,以補足進理工學院所缺的課程。阿饒是瑞士的一個州,相當台灣的縣,州立書院則相當一個進大學前的先修學院。1895 年愛因斯坦投考理工學院失利,聽從院長的建議到阿饒州立書院就讀。這書院傳承了一位教育學家的思想,特別重視「視覺意象」。所謂「視覺意象」,是指能把文字和符號在腦中轉換成圖形之後,才算是真正的了解。例如看到加速度的方程式,不能只會代入或證明就夠了,而是要能夠在大腦中想像,如同看到火車出站的過程才算學會。這使得愛因斯坦除了習慣於數學推演之外,又養成一種用思想和觀念從事實驗的本領。

1896 年,他再次投考聯邦理工學院。理工學院時期的愛因斯坦他先通過了州立書院的畢業考,接著光明正大地參加聯邦理工學院的入學考。他在數理方面的成績幾乎都得滿分,但需要記憶的課程,考得仍然不好。幸好數理成績十分優異,使他通過了入學考試。進了理工學院之後,他覺得課程太容易,於是翹課在家自修閱讀大師們的著作和論文,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和高深的推導技巧。既然不去上課,總得知道課程的內容才能應付考試,幸好他有一個要好的同學,替他把課程綱要整理好,然後相約到咖啡館交給他並相互討論。歐洲的大學考試不多,大部分大學每年只考1、2次,但考試的方式多採口試,準備不充分的學生會嚇得渾身發抖。有一次段考的結果,愛因斯坦考第1,他的好朋友考第2,足證他做學問基礎的扎實。他的這種作風,使得氣度較狹窄的教授不滿。試想一個班上只有幾名學生,其中有一人幾乎不來上課,但考起試來成績又不差,這個人是誰想必大家都知道。對他不太欣賞的,反而是那位當初主張破格錄取他的韋柏教授。1900年愛因斯坦畢業了,同組的同學中,除愛因斯坦外,都受聘留校擔任教授們的助理,愛因斯坦心裡明白這是韋柏在阻撓。此外,他也向歐洲各大學的教授求助理職,結果都石沈大海,這時他才知道韋柏的影響力有多大。

最後還是透過要好同學的幫忙,同學的父親是專利局局長的好友,這位同學向父親力薦愛因斯坦,請專利局局長給愛因斯坦面試的機會。面試的結果十分成功,愛因斯坦便在1902 年春進入專利局擔任三等技術專家。他處理的案件以發電機專利申請為主,這正是他的拿手好戲,這一工作使得他空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物理學。

同樣地,在我看完這篇故事之後,對於不來恩的問題便有了答案,那就是「人的一生都是由基底所組成的!」。是的,以前學向量理論時,最強調的就是基底向量,而愛因斯坦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也沒有刻意地去爭取、迎合或者規劃,他只是靜靜地把想做的、要做的基礎完成,後來恰好機緣迎上,最後就有了「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光電效應」...等論文的出現。(特別提醒,愛因斯坦的諾貝爾獎不是因為相對論拿到的,而是「光電效應」) 可惜我自己覺得基底還不夠穩固紮實,真是有夠虛度光陰的。抱歉啦! Thomas 。

換你了!你怎麼填這個「人的一生都是由 O O 所組成的!」呢?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中午來寫什麼好呢?當然是寫早上看到的一篇電影介紹,這部片是去年的作品,不過現在還沒辦法找到影片,所以只能乾過癮看人家的影評簡介,不過 Thomas 一定會想辦法弄到的,呵!

剛看到「超完美地獄」的介紹時,覺得好有趣。此片被定義為黑色幽默喜劇,不過裡頭的哲學味道非常濃厚,也讓人想起薛西弗斯綁架死神的故事。原本死神是住在地獄好好的,不過被綁架之後,換成人間變成地獄,所有的人變成死不了的「存在」,就算傷痕累累、就算肢體殘缺、就算頭骨斷裂、就算血漿四濺、就算撕碾碎裂,還是無法讓靈魂離體,讓這樣的破損的軀殼有消滅的機會。

而「超完美地獄」就有點這個味道,因為主角死了之後,到達一個不像傳說中那麼恐怖的「地獄」,而是一切的表徵都超完美,甚至生命也永不止息,所有的情緒感覺在這裡都「失效」,所有的物質渴求與期待都會獲得滿足。原片名是令人討厭的、麻煩的人。被翻成超完美地獄也是很貼切的,因為這個主角來到一點感性、情緒也沒有的地方,卻無法滿足自己的深層慾望,就像忘記喝夢婆湯的人般,在這裡便成為「反骨」、「異類」。

曾經自己認為地獄是不斷重複動作的一個集散地,在這部片裡,他把事件、物質、環境延伸到最完美的境界,然後這樣的狀況竟然也是一個地獄,想一想也是挺可怕的。人們從來沒想過我們所處的世界有多麼美好,這超完美地獄的概念是結合天堂(極樂、超完美)與地獄(空洞、無以為力)的概念形成,而其實我們所處的美好人間本身便是天堂與地獄的交融體,所不同的是超完美地獄缺乏的是自由意志的發揮空間。在這個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所欲為,大家都不是一個模子、一個觀念、一個信條所組成的,是各式各樣的隨機組合。所以會不斷產生地獄、天堂的情境出現,不是狀似刻意安排,不是境若受控機器,而是一種無法預測的「有機」。

地獄跟天堂的觀念其實是「無聊」的,我的意思是,當真的到那樣的世界裡,所過的生活是「無趣」、「統一」、「簡化」。生命因為有著亂度、多樣性,才顯得有意義跟價值。還是一樣,人間、地獄、天堂給我選,還是要選人間再走一回,因為天堂與地獄早就在人間

精彩評論剪輯(讀人家的感受,真是很棒的一件事):

-----------------

我們跟著男主角莫名地就到了這個地方
裡面有輕鬆的工作、漂亮的女伴、可以恣意作愛、儘量申請添購辦公室設備和傢俱,
劈腿沒關係,甚至也不會死。
只是吃不出食物的味道,也無法定義這到底是什麼地方;
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不是由你控制,你只能接受安排。

到最後也許不完美的才是真實,有期限的生命才有溫度。

-----------------

你幾乎可以為所欲為,但你最終一無所獲。

人在這裡不會死,即使被萬箭穿心,或是地鐵數次的推輾,依然如故。長生不死是人類理性追求的最大理想,如今達到了,卻使男人不感到滿意。因為不死的完美,其實就是不完美。

不過,多數人只會想著,墮落在理性的世界吧!於是,他們的生活無趣到了極點,並且只是表皮行動,而且缺乏意義的生活著。這就是現代的大眾,我所知道的多數人。

-----------------

與matrix不同的是, matrix還可以有一個真實的世界可以讓你去找回, 但在超完美地嶽裡, 這就是真實, 或許根本沒有真實, 只有比超真實更夢幻的城市, 大家都很快樂, 你也應該很快樂.

不過電影卻是好電影, 深刻問了一個問題, 你不覺得現在的生活有問題嗎? 在這個商品充斥, 人際關係都是倚靠商品維持的生活方式, 你不曾有一刻想過逃走, 跳軌嗎? 電影令人聯想起卡夫卡, 冷酷異境, 是否因為北歐人才可以拍得這麼深刻和有味道?

-----------------

然而,在這個城市裡:美食放進嘴裡如泥膠,吃不出味道;酒的味道如白開水;沒有音樂這種東西;沒有愛這種感情,接吻和做愛尤如機械式運動...城市裡的一切超完美,但全部徒具形式,沒有靈魂

果不其然,這就是地獄吧!

-----------------

影片中巨大而強烈的對比,充份詮釋了「完美」與「不完美」的衝突性,「天堂」與「地獄」的一線之隔。

-----------------

他不記得為什麼來到這裡,只知道有人迎接他,提供他舒適的公寓,輕鬆的工作,甚至美麗的未婚妻。但不久,他發現這座城裡沒有煩人的小孩,也沒有熱巧克力,所有食物都不油膩也沒味道,就像沒有女人會狠心拒絕你的求愛但也沒人把你視做唯一。原來,完美是最大的恐怖;極樂即是地獄。」

《超完美地獄》不是《楚門的世界》,楚門的世界那個乾淨而絕不出錯的世界是布置出來的,鎮上的人是演員,打卡下班後就是「正常人」的;《超完美地獄》也不是一個模擬的未來世界,所有人都是機器人或殖入晶片。《超完美地獄》講的是一個地點,而那裡的一切都很「完美」...

《超完美地獄》中打造出的人人都露齒微笑、不慌張、不好奇、沒有一樣東西危害健康或有味道、沒有死亡的恐怖、沒有新生的不確定…,的世界,一切都均勻、齊一...

而主角在裡面的不舒適感,也全部便成為矛盾了,那正是「感覺」啊,感到窒息、不悅、害怕…,如此強烈,不就其實已經是他要的東西了嗎?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早上起床發現今天又是美妙的星期五,明後天就是最棒的週末,可以跟好友約吃飯、看電影,可以去上豐富滋養的課程,可以參加精緻溫馨的婚禮派對,可以躲到冷氣放送的咖啡廳翻開喜愛的書籍,可以開場眾家爭鳴的讀書會,可以去插花熱情有趣的聯誼。

所以還要寫卡繆嗎?哈!說真的,我還真的挺喜歡拿他的書來細細品味,雖然說翻譯者的功力已經很棒,但對於這樣一本有點硬的作品,讀起他的書還真的不能分心。只要讀出滋味,他的話語真的能夠直達內心的感受,可以說出最深層的矛盾,有些話一讀到都會不覺莞爾。在看到書中一個章節寫到「短暫的創作」時,不禁想到最近看到的一個簡短對話:『李遠哲問朱銘:「你的雕刻跟誰學的?」,朱銘回李遠哲:「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學來的嗎?我不是學來的,是修來的。」

...我發現我們不能永遠規避希望;他甚至會包圍那些希望擺脫它的人。(這是期望沒有期望的 Paradox 嗎?哈)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說到唐璜(Don Juan),一個西班牙家傳戶曉的一名傳說人物,他不是現實存在的個體,而是作家莫里哀筆下的主角人物。傳說中的唐璜是一個充滿誘人魅力,卻厚顏無恥、到處竊玉偷香的西班牙貴族。人們都知道情場上數之不盡的勝利與征服,使唐璜麻木起來,喪失了愛的感覺。最後,落得身陷地獄的結局,卻至死不悔(唐璜真的是「有意識」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

不過存在主義大師卡繆對唐璜精神卻有超越的解釋,唐璜是他心目中典型的荒謬人。

唐璜是憂鬱的嗎?看來不是。...憂鬱的人有兩個理由這麼作:他們不知道,或者他們希望。唐璜知道,他不希望。...唐璜始終不知道憂鬱。一旦知道,他便會爆笑出聲,使人寬恕了這一切。當他希望時,他是憂鬱的。(這句話是在暗示庸人自擾嗎?哈!)

浮士德渴求世俗的東西;這可憐的人只要伸手就可以了。當他無法使靈魂快活時,那已經等於出賣它了。至於饜足,唐璜堅持需要。如果他離開一個女人,絕對不是因為他不想要她了。一個美麗的女人永遠是需要的。而是因為他想要另外一個;不!這是兩回事。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神祇們處罰薛西弗斯,叫他不停地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去,由於它本身的重量,巨石又從山頂上滾下來。他們是有一些理由認為沒有更可怕的處罰比過從事徒勞無功和毫無希望的工作。

我很喜歡卡謬這本小書裡面的這則故事闡述,相信卡謬之所以用這篇短文來作為書名,必定也是深刻體認到這則故事所帶來的真實感。我相信荷馬薛西弗斯(Sisyphus)是最智慮明達的凡人,而且他所被賦予的象徵是非常貼切於人性的,尤其他的叛逆造成他的命運,以及最常被卡繆提起的「荒謬」。

薛西弗斯是一個荒謬的人物。他確實是個荒謬的英雄,他的熱情之多一如他的苦離之大。他對神祇的輕視,對死亡的憎惡,以及對生命的熱愛,使他贏得這種不可言喻的處罰:他必須拼命做一件無所成就的事情。

這不就是在講人嗎?哈!也正因為如此的描述,才讓我這麼喜歡薛西弗斯的故事。瞧我們每個人,有誰能夠比薛西弗斯更聰明、更有能力、更有膽識去對抗諸神,又如此甘願接受如此「無理」的處罰?人自己本身都以為是神,所以常幻想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並且有相當傑出的成將隨後誕生,然而探究本質後,何嘗不就是將巨石推上山頂這樣的動作而已。所以跟薛西弗斯有多少差別呢?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詩經裡的【子矜】。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穿青衣的郎君,我深深思念著你。即使我不去,你難道不會給我點消息麼?穿青衣的郎君,這思念令人難受。即使我不去,你難道不能來麼?多次登上城樓眺望,總沒看見你。一天不見,就像是隔了三個月呀!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n Marriage, 

Kahlil Gibran, “The Prophet”

THEN Almitra spoke again, And what of Marriage, master?

And he answered saying:You were born together,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簡介 

蒙受國防部的點閱召集,讓我難得可以有一天盡興地打瞌睡,並且重新溫習「流浪者之歌」。說來也很神奇,在出門時候隨手拿起「赫塞」的這本小冊子,竟然可以在整個訓練期間靜靜地看完五分之四的章節。再看一次的感受雖然再也沒有當初深刻,可是卻更加清晰。

這本書曾經讓我很清楚地能夠掌握自己為何會排斥宗教的原因所在,特別是主角這樣大覺知者,在遇見「如來佛」時還能夠毅然決然地「拒絕」拜到門下受業,而選擇再入人間去體驗真實。更讓自己想起有一年跟好朋友在花蓮七星潭看海,竟然談到人間、天堂與地獄的問題,當時候我對她說自己並不嚮往天堂或極樂世界,而所謂的地獄認真說起來就是一些相同動作的重複執行,人間的多樣才是我希望再來一回的。另外,在人間可以同時存在地獄及天堂,端看心智的修為與選擇,這是多麼棒呀!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Let' say that we had high ambition, but somewhere in our psyche we also had a deep-seated fear that if we succeeded something bad would happen. Many people have the impression that good things come with a price tag, and if they succeed in something important, there will be a counter impact that will cause them trouble or less. When things are good, some people become a little nervous. A friend of mine would say in these types of situations, "It's so good ya can't stand it".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t is the tears of the earth that keep her smiles in bloom.
大地的淚水,是為了在似錦繁花中,留住自己的笑。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霍小玉傳是唐代傳奇故事,會把它仔細再看過一遍是因為這篇文章,並且發現自己以前的文章有借用此篇其中幾句,那就是「援筆成章,引諭山河,指誠日月,句句懇切,聞之動人。」,讓我寫出這篇「翰流手書 筆楮難窮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昨天跟今天的幾個小時裡,我沈浸在保羅.奧斯特所寫的 「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 」這本書中( qom同學推薦的),確實讓我一看之後欲罷不能!裡面的每個小故事都是很溫馨,就像隔壁鄰居所發生的事,也像自己親身經歷一般。本想找出裡面喜歡的那段卡夫卡故事的連結,無奈找不到完整的摘錄,所以就自己將這段抄下來留作紀念。小故事也有震撼性的感動,另外還有最後結語所給予的哲思也挺受用。

卡夫卡的小故事 -- 玩偶

發生在卡夫卡生命中的最後一年。那時他愛上了一個名叫朵拉、狄亞曼(Dora Diamant)的姑娘,大概十九或二十歲吧。她的家在波蘭,信仰猶太教哈希狄教派(Hasidic);後來她逃家,跑到柏林。朵拉年齡雖然只有卡夫卡的一半,但在她的鼓勵下,卡夫卡終於離開了布拉格,實現了他多年來的夢想。卡夫卡一輩子只跟一個女人同居過,那就是朵拉。他是在一九二三年秋季來到柏林的,隔年春天就死了,但那最後幾個月,卻是他一生最快樂的時光,儘管那時柏林狀況很糟,糧食短薛缺、政治動亂,德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全都湊在一起,而卡夫卡的健康也每下愈況,他知道他自己不久人世了。

每天下午,卡夫卡出門到公園散步。朵拉總是伴隨在他身邊。有一天,他們遇到一個淚流滿面,哭的好不傷心的小女孩,卡夫卡問她發生甚麼事,小女孩說她的玩偶不見了。卡夫卡靈機一動,馬上就編造出一個故事來,他告訴小女孩:「妳的玩偶出門旅行去啦」。女孩問:「你怎麼知道?」卡夫卡回答:「因為她給我寫了一封信呀。」小女孩起了疑心,問到:「那封信你有帶在身上嗎?」卡夫卡說:「對不起,我一時疏忽把信留在家裡,沒帶在身上。明天我一定把它帶出來。」他表現出一付煞有其事的樣子,不由女孩不信。難道眼前這個陌生的、神秘的男人講的是真話?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網路上確實還有許多有營養,讓人可以有所得的文章。譬如老貓學出版這個網站,常常都是字字珠璣、句句寫實,因為版主本身從事出版業,對於相關的知識與涵養絕對是水準之上,所以在訂閱他的電子報後,每回收到他精闢的文章,都願意細細品味,並深入瞭解他所表達的意念。

這篇「紙書到底會不會消失?」,對比出現電子書與紙書的差別,相信看過老貓的描述之後,一定會有種心有戚戚焉的感覺。在第四點觀念當中,他點出了許多事實,並且以幽默的筆觸描寫時下人的慣性,那種熟悉的動作正是我們在新時代不斷演進中所培養出來的,結果是沒有人例外。他將紙書歸為冷媒體以及長篇的堡壘,確實精準到讓人無法反駁,甚至更帶到對於網路文章的對比性。

如果再延伸閱讀到這篇「『時序』網站的力量及其不滿」,相信也會發出如此的疑問:「你可以寫十萬個字解釋一件事,但沒有人看。不是你的內容不好,而是網路環境無法處理這麼龐大文字量的表達,讓人願意耐心看下去。我們一天可能瀏覽一百個站,看過五萬字文章,但是我們就是沒辦法只在一個站,讀完十萬字。...誰知道哪裡有個站,用十萬字講一件事,並且讓人願意掛在上面,從頭讀到尾,不會迷失在他的頁面裡,也不會讀了十分鐘就離開呢?」。是的!他的疑惑正是自己也會面臨的一種奇特現象。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下午特地跑到93 巷人文空間去享受下午茶,這裡是大馬路旁裡的一條小巷子,地方不大確有種幽靜的感覺,在網頁上看到的圖片會有稍大的錯覺。今天坐在鋼琴旁的一個小位,看著旁邊好幾落的人群,還有像是雜誌寫作人員在開會,也有一堆人擺放著筆電,很輕鬆愜意地在交談。我則是拿起「看不見的城市」開始閱讀。

昨晚還跟這本書格格不入,今早請教了看過的 Sharon 同學,調整一下感受度,在如此閑逸的舒適空間裡,很快地就產生了一些共鳴的感覺。Sharon 說這是屬於後現代文學的作品,但是以前看卡爾維諾其他文本時,並沒有像這次這般有隔牆的感受。根據她的導讀,才知道這本後現在文學把書寫的主角擺在讀者,也就是 Write it for reader,not write for writer. 於是,我懂了!呵~感恩。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經典的書無論從哪個角度切入來看,都會非常有收穫,譬如米蘭昆德拉在他的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有這些話:

「任何一個認為中歐某些共產黨當局是一種罪惡特產的人,都看出了一個基本事實,罪惡的當局並非由犯罪分子們組成,而是由熱情分子組成的。他們確認自己發現了通往天堂的唯一通道,如此英勇地捍衛這條通道,竟可以迫不得已地處死許多人。後來的現實清楚表明,沒有什麼天堂,只是熱情分子成了殺人的兇手。」

「被指控的人卻回答:我們不知道!我們上當了!我們是真正的信奉者!我們內心深處天真無邪!」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經常和一位同事共進午餐。通常我打開菜單後,只需花十幾二十秒的時間,就可以決定點出什麼菜。這位同事則以一副學者的態度,認真地研究起菜單,害得服務生往往必須多跑一趟。有一天,他問我如何在這麼快的時間內決定要吃什麼。我就將秘訣告訴他。

數年前,我曾經在餐廳裡學習如何做決定。那時我會打開菜單,然後很快地選出一項餐點。在初期實驗的階段,我對點來的食物時而驚喜,時而失望。長期下來,我學會如何讓眼神集中在合適的餐點上,並立即下決定。一旦決定後,我會再次研究整份菜單,以判斷決定是否恰當。其結果是,幾乎每次都對。久而久之,自然學會如何將焦點集中在我想要的食物上,並且充滿信心地點菜,然後準備好好享受一番。

我問他是如何做決定的。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能?誰敢有這樣的意願?世界可以重新來過,誰會歡迎再來一次,兩次...乃至無限多次地發生那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紀大戰?誰希望一個世界無辜的孩子再次地死於某個車禍?在這一生中,張三聯考失敗三次,為什麼他要意願「新」到來的世界他又要聯考失敗三次呢?...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要被這永劫回歸的學說嚇得目瞪口呆吧。看來是沒有人會歡迎同樣事物的永恆回歸了。且慢!如果一個就其給定的條件能活出最好的程度,亦即他有一個相對於他最滿意的人生,那麼如果告訴他下一次,再一次...的人生裡,其所獲之條件完全沒有兩樣,那麼他又會怎麼說呢?啊!他很可能會說:『我的人生如是,再來一次吧!』這就是意欲的永恆回歸。反過來說,如果我所面對的世界會無限永恆地回歸,那是不可避免的宇宙鐵律,那麼我要怎樣安排自己的人生?一個相當可能有的答案是,我要利用我全部給定的條件,過一個於我是最好的人生!這就是永劫回歸學說帶來的人生態度轉變。一個人只要得到正生、善生,便會向屈原一般,「雖九死而無悔」;這就是尼采可能想說出的精神吧!』

上面那段是節錄自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華書局出版的雷菘生譯本(這本書的錯字還真不少呀!沒辦法,中譯本真的很少),而在那本我很喜歡的小說之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裡面,開頭講到:

尼采常常與哲學家們糾纏一個神秘的「永劫回歸」觀--想想我們經歷過的事情吧,想想它們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無休無止地重演下去,這癲狂的幻想意味著什麼?從反面說:「永劫回歸」的幻念表明,曾經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樣沒有份量,也就永遠消失不復回歸。...如果十四世紀的兩個非洲部落的戰爭一次又一次重演,戰爭本身會有所改變嗎?會的,它將變成一個永遠隆起的硬塊,再也無法歸復自己原有的虛空。如果法國大革命永遠無休無止地重演,法國歷史學家們就不會對羅伯斯庇爾感到那麼自豪了。正因為他們涉及的那些事不復回歸,革命那血的年代只不過變成了文字、理論和研討而已,變得比鴻毛還輕,嚇不了誰。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有無數次的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釘於十字架,被釘死在永恆上。這個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裡,無法承受的責任重荷,沉沉壓住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這就是尼采說永劫回歸是最沈重的負擔的原因吧。如果永劫回歸是最沈重的負擔,那麼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鬆來與之抗衡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