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真的,不太喜歡這張照片,劉德華太嬰兒肥,梁朝偉太稚氣,哈!跟無間道的感覺差了十萬八千里,你能接受嗎?)
有點疲累卻有睡不著的中午,原本想寫出對金庸小說的一些感覺,結果找到一篇金庸先生寫的文章 ---「韋小寶這小傢伙」,感到好奇之餘就仔細地看完,發現原來有些事情,讓原作者講出來,其實也剛好印證原本模糊卻又實在的想法,其實與原著是相去不遠的。
這篇文章的中段寫了很多歷史故事、小說故事的討論,是一篇蠻細膩的論說散文,不過對於韋小寶這傢伙,還是沒有很深入仔細的探討,但其實整部「鹿鼎記」已經都做了交代,這小流氓如何獲得大家的喜愛,看過就會知道。
文章開頭寫得很棒!
這也就是說,同樣的環境遭遇,每個人來經歷度過,大概都會有不同的結局。他說道:「小說反映作者的個性與想像。有些作者以寫自己的經驗為主,包括對旁人的觀察;有些以寫自己的想像為主,但也終有一些直接與間接的經驗。武俠小說主要依賴想像,其中的人情世故,性格感情卻總與經驗與觀察有關。」,所有的經歷會透過獨自的感官、體驗、理解...等等,轉換成一個獨立被描述形容出來的新世界,那就是小說。
這又再次證明了一點,小說的主角是會擁有他們的「自由意志」,是會獨力發展的。所以假若作者是上帝,筆下的角色是人,那麼原著(上帝)對於環境的安排是可以掌握的,然而這角色(人)的自我成長,絕對是無法被事先預料的,即使是小說原作者(上帝)也不行。
這句話是事後的分析所得到的驗證,不過金庸先生講到「事實上,我寫《鹿鼎記》寫了五分之一,便已把韋小寶這小傢伙當作了好朋友,多所縱容,頗加袒護,中國人重情不重理的壞習氣發作了。」,也讓人想起「韋小寶」的這兩個特徵,可能就是金庸本身的性格投射,而他「韋小寶」正因為演活了這兩項,於是獲得金庸(他的上帝)的寵愛,因此得到更多的支援、回饋。假如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能夠有這樣的觀點,那麼活出自己獨特的個性,鮮活而唯一的精彩演出,肯定可以獲得更多那位「撰寫」我們的「原著」的青睞。可以這樣說吧!?呵呵
韋小寶是金庸武俠小說小說系列裡,個人最喜愛的角色,至於原因,且待下回分解。
有點疲累卻有睡不著的中午,原本想寫出對金庸小說的一些感覺,結果找到一篇金庸先生寫的文章 ---「韋小寶這小傢伙」,感到好奇之餘就仔細地看完,發現原來有些事情,讓原作者講出來,其實也剛好印證原本模糊卻又實在的想法,其實與原著是相去不遠的。
這篇文章的中段寫了很多歷史故事、小說故事的討論,是一篇蠻細膩的論說散文,不過對於韋小寶這傢伙,還是沒有很深入仔細的探討,但其實整部「鹿鼎記」已經都做了交代,這小流氓如何獲得大家的喜愛,看過就會知道。
文章開頭寫得很棒!
「人的性格很複雜。...
西洋戲劇的研究者分析,戲劇與小說的情節,基本上只有36種。
也可以說,人生的戲劇很難越得出這36種變型。
然而過去已有千千萬萬種戲劇和小說寫了出來,
今後仍會有千千萬萬的戲劇上演,有千千萬萬種小說發表。
人們並不會因情節的重複而感到厭倦。
因為戲劇和小說中人物並不相同。
當然,作者表現的方式和手法也各不相同。
作者的風格,是作者個性的一部分。」
西洋戲劇的研究者分析,戲劇與小說的情節,基本上只有36種。
也可以說,人生的戲劇很難越得出這36種變型。
然而過去已有千千萬萬種戲劇和小說寫了出來,
今後仍會有千千萬萬的戲劇上演,有千千萬萬種小說發表。
人們並不會因情節的重複而感到厭倦。
因為戲劇和小說中人物並不相同。
當然,作者表現的方式和手法也各不相同。
作者的風格,是作者個性的一部分。」
這也就是說,同樣的環境遭遇,每個人來經歷度過,大概都會有不同的結局。他說道:「小說反映作者的個性與想像。有些作者以寫自己的經驗為主,包括對旁人的觀察;有些以寫自己的想像為主,但也終有一些直接與間接的經驗。武俠小說主要依賴想像,其中的人情世故,性格感情卻總與經驗與觀察有關。」,所有的經歷會透過獨自的感官、體驗、理解...等等,轉換成一個獨立被描述形容出來的新世界,那就是小說。
「坦白說,在我寫作《鹿鼎記》時,完全沒有想到這些。在最初寫作的幾個月中,甚至韋小寶是什麼性格也沒有定型,他是慢慢、慢慢地自己成長的。
在我的經驗中,每部小說的主要人物在初寫時都只是一個簡單的、模糊的影子,故事漸漸開展,人物也漸漸明朗起來。
我事先一點也沒有想到,要在《鹿鼎記》中著力刻畫韋小寶關於(不擇手段地)適應環境和注重義氣這兩個特點,不知怎樣,這兩種主要性格在這個小流氓身上顯現出來了。」
在我的經驗中,每部小說的主要人物在初寫時都只是一個簡單的、模糊的影子,故事漸漸開展,人物也漸漸明朗起來。
我事先一點也沒有想到,要在《鹿鼎記》中著力刻畫韋小寶關於(不擇手段地)適應環境和注重義氣這兩個特點,不知怎樣,這兩種主要性格在這個小流氓身上顯現出來了。」
這又再次證明了一點,小說的主角是會擁有他們的「自由意志」,是會獨力發展的。所以假若作者是上帝,筆下的角色是人,那麼原著(上帝)對於環境的安排是可以掌握的,然而這角色(人)的自我成長,絕對是無法被事先預料的,即使是小說原作者(上帝)也不行。
「他性格的主要特徵是適應環境,講義氣。」
這句話是事後的分析所得到的驗證,不過金庸先生講到「事實上,我寫《鹿鼎記》寫了五分之一,便已把韋小寶這小傢伙當作了好朋友,多所縱容,頗加袒護,中國人重情不重理的壞習氣發作了。」,也讓人想起「韋小寶」的這兩個特徵,可能就是金庸本身的性格投射,而他「韋小寶」正因為演活了這兩項,於是獲得金庸(他的上帝)的寵愛,因此得到更多的支援、回饋。假如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能夠有這樣的觀點,那麼活出自己獨特的個性,鮮活而唯一的精彩演出,肯定可以獲得更多那位「撰寫」我們的「原著」的青睞。可以這樣說吧!?呵呵
韋小寶是金庸武俠小說小說系列裡,個人最喜愛的角色,至於原因,且待下回分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