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後來怎麼看都覺得自己針對所謂的股票價值討論上,表達能力真的十分不足。感覺好像很了解,但實際上問個基本問題就垮了。那是什麼呢?就是什麼才是股票價值的評估,還好網路上隨便一找就有好文章分享,唾手可得的爆炸資料,讓認知可以迅速得到滿足並且更新、修正。

當研究著巴菲特理論時,自己便隱約感覺到有個基礎性問題很困擾,但是又以為慢慢看完整套理論就會明白,然而實際上是有隱藏關卡的。這絕對不是作者們刻意的隱瞞,而是很理所當然的計算背後,他們認為已經十足明顯而無須多費唇舌。直到我認真去思索這樣基礎的問題時,才了解原來作者們早就繞著問題打轉,只是沒有將它認真看待拱為最重要的基石,就成了容易忽視的盲點。

股票價值的估算道理就是跟存錢到銀行生利息的道理一樣,只是因為被股市起起落落的曲線,以及許許多多理論跟技術線型給搞迷糊。股票這個工具在企業主的角色看來就是籌資,將自己公司的投入成本劃分為股票等分,這樣便易於讓人認購,可以增加集資的機會。當然也有某種大老闆財大氣粗,不需要發行股份,自己就能夠扛下所有支出成本,這又另當別論。站過來到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就是拿出多少錢成本,希望能換取一些回報、利潤。假設股票價值不是浮動的,那麼就跟債券、定存比看看,誰的投資報酬率高,當然就投誰,天經地義。

好玩的是,股票價值不是固定的。因為股票的獲利關鍵不像銀行一樣,直接就告訴你有多少利息在期滿時可以回收(其實銀行賺到的錢肯定比牌告利率還高很多,不然他們想虧本不成?)。浮動的優點就是有機會飆高,飆高的關鍵在於公司會不會賺錢。所以股票的價格就是要評估這家公司賺錢的能力,股票價值的穩定度也跟公司營運的穩定度息息相關。

當初想不懂為什麼巴菲特的公司不配股、不配息,還每年一直逐步升高,高到難以置信的程度,還是有人在買賣,為什麼?原來就是這家公司波克夏的內在價值很穩定成長,他每年都以穩健且值得信賴的獲利率在反應回報著股東的成本投入。他的永垂不朽是因為巴菲特的經營太可靠,所以當初投入的成本一直在獲利。假設十年前投入 10 元,巴菲特每年都用 20 % 以上的報酬率在成長,而他們的股份也沒有經過稀釋或膨脹,也沒有將賺來的錢當作股利或股息發送回給股東,這樣就等於是把原本的成本跟獲利再轉為成本,用複利方式在賺錢。也就是說,十年後會拿回 61.917 元的連本帶利價值。那麼十年後的今天,我們該以多少錢買這張股票呢?當然是以超過 62 元的代價去換,你不拿這樣的兌換價值,別人可是搶著要。銀行的利率也是會變動的,既然如此,如果有個公司十年來的獲利都十倍於銀行的利率(假設銀行利率 2 %),那麼晚上點著燈都要來排隊搶購,不是嗎?(假如你錢夠的話)

喔!所以股票的價值應該這樣算才對,真正會賺錢的公司,應該是股價越來越高才對,所以市場機制是沒錯的。如果長期以來,某家公司的股價一直很平穩地成長,那麼可想而知,這家公司的內在價值是不容小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fort 的頭像
    defort

    BaLa BaLa Blog Blog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