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實在話,我到現在還沒辦法領悟巴菲特在 2000 年年報上給股東的話:「展望 21 世紀,我們大舉進軍磚塊、地毯、隔熱品與油漆等的先進產業」(But I will tell you now that we have embraced the 21st century by entering such cutting-edge industries as brick, carpet, insulation and paint. )。這句話的背後,竟然是足足超過 40 億美元的投資金額,可把我搞糊塗了。雖然說著重於傳統產業是巴菲特的專長,可是這些幾乎是屬於考古類的產品,竟然是他的展望與大力投資,可真的讓人開了彌足的眼界。
這就好像為什麼大部分的人買股票會賠錢的原因,怎麼想都搞不懂為何理論那麼精彩、漂亮,而實務上卻攪得灰頭土臉。有人歸納了三個原因:
- 不懂股價漲跌的基本道理。
- 分不清「知」與「不知」。
- 被股價的變動蒙蔽。
我想這三點其實是只有一點,而那一點就是搞不清楚「知」與「不知」的差異。還記得之前寫到「 氧氣之於呼吸與汽油之於引擎」時,引用有德國巴菲特稱號的安德烈‧科斯托蘭尼先生所說的話:「所謂的趨勢其實是等於貨幣加上心理」,這點就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最基本道理。
有錢,人們才有能力進到市場上做買賣交易;即使沒錢,但是心中有那股衝動、決心,也可以去借錢(融資)或者借股票(融券)來玩。而有了大量的金錢流通與廣大多變的心理交戰,便造就了股市的趨勢誕生。而股市漲跌的基本道理就在於供需法則而已,因此光看股票漲跌的指數或者技術線型都是偏離這樣的主軸。
其實想知道股票的原理,應該跑到菜市場看人家喊價就知道了。當物品量很大時候,賣家會衡量到成本價的基礎,透過薄利多銷來衝出銷售量,讓交易氣氛熱絡,進而感染到路過的人有參與的雀躍心態。只要遠遠看到一堆人聚集,那麼大部分人都會好奇跟進瞧瞧,這時候所有的資金與心態都會集中到這邊。倘若,販賣的東西是限量的好貨,於是搶著要的感覺就出來,因此水漲船高的情況就會出現。這「水」大概就是諸位喊價的口水吧!:)
反之,東西多到超乎需求,那麼要應塞給人家,別人還會斜眼看待,用一種鄙棄的氣氛來營造降價的趨勢,這時候若大夥繼續起鬨,那麼往下墜的價錢就會更加劇烈。所以無論是大漲、小漲、大跌、小跌都是不離這個道理的。而股價起起落落所造成的蒙蔽,其實就是忽視了這個最基本的原因,就算當天、當下盯著買氣、賣氣的拉鋸,也沒有人可以神準的預測點數將會到達什麼地方。因為人心難測呀!
所以買股票不能用猜的,看技術線型就是一種「猜」。當然所謂的支撐或者壓力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其存在的原理是獲利了結的拋售導致無法繼續上升的壓力,以及低點來臨時的搶進囤貨所造就抵抗下跌的支撐。然而,誰會知道真正落在那個位置呢?科老說得對:「總能在最低價時買進、又在最高價時賣出股票的投機者是 -- 騙子」。
由此看來,股票真的不能碰囉?如果這樣說的話,那真的很對不起股票的興起概念。股票原本是企業為了集資投入龐大的經營所採取的措施,好處是不需要跟銀行借錢欠著利息,還可以讓大眾成為企業老闆的一分子,經營良善的話,更可以分紅配股,享受最甜美豐收的滋味。因此,一個成長能見度高的公司,是值得股價上揚的,因為它是值得被鼓勵、被稱許的。真正的股市機制,應當是認定出企業真正的價值給予合理的價位才是。不過因為人心無法像電腦一般很邏輯化判斷,反而用情緒化的牽扯來拉動整個企業股票,甚至是整體大盤市場。
說到這裡,真正不曉得的當然是股票、大盤究竟會漲還是會跌?而應該知道的是,一家公司到底值不值得投資。再也沒有任何一句話比巴菲特對於值得不值得這件事所下的註解更棒了,他在 1996 年年報上說:「如果不打算持有一隻股票 10 年以上,那最好連 10 分鐘都不要擁有它」(If you aren't willing to own a stock for ten years, don't even think about owning it for ten minutes. )。而真正有領悟到的人,絕對會被這句話像雷打到般的震撼給嚇到,因為一般人所買賣的股票根本就不是這麼打算的,難怪漲也賠、跌更賠。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