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不是睡得太少,就是睡得太多;有時太晚,有時則太早。腦筋裡面運轉的東西越來越多,要實踐的事情排山倒海而來,真是傷腦筋呀!上面這張圖是早上自己使用一下 Sketch Up 所描繪的空屋概圖,打從昨天下載回來後,便開始試著熟悉這個軟體的應用,有幾個工具因為不曾接觸過,感到新鮮,卻也有難用之處。讓我的手有點遲鈍無法伸展的是 Folloe MeRotate 這兩個工具,當使用這兩個「傢絲」繪畫出一顆圓球,結果讓我試了好幾次都失敗。建議學習這個軟體的人,將這兩種工具搞熟,那麼功力就會迅速大增。

回歸到我要講的主題重點。對於為什麼要買股票這件事情,就像是為什麼要把錢存入銀行一樣。錢存在銀行會增值嗎?當然會,在此時此刻用定存「藏」到銀行去還有至少每年 1% 以上獲利,跟幾年前的情狀真的不可同日而語呀!買股票雖說可以獲利超過定存,但誰都知道也有可能報酬率是負值,這也成為買股票所必須付出的冒險。無論如何,還是要從最基本討論起,那就是銀行利率與股票的本益比究竟是什麼關係?

銀行利率是大家都熟知的,而本益比就是「成本」與「收益」的比值,剛好跟利率成倒數關係,利率是「收益」與「成本」的比值。投資人的「成本」當然就是股票,而「收益」就是所謂的「盈餘」。假設投資十塊,過一年後 EPS 是兩塊,那麼本益比就是五,轉換成利率就是 20% 的利息增長,挺棒的不是嗎?所以大家都很喜歡看
EPS 的原因就在於可以很直覺地看出到底有沒有「賺錢」。但是「賺錢」可能只是一時的,真正以一個願意永續經營的企業家角度來看,當然是要長長久久都在賺錢才行,而發行股票是一種集資的方式,原因就在於跟銀行借錢,到最後還是要還,而且利息也不少;若跟投資大眾「借」錢,連利息都不用了(發行股票的好處),遇到瘋狂的追逐熱潮,還會被搶著要多送錢給公司公司本身的價值肯定也跟著水漲船高(股票價值大漲),這時候雖然資金是足夠的整個價值體看起來很豐盛,但相對的,要購買的成本價值也變高。




看股票的本益比就像在看一個彈簧般,太鬆不行,太緊也不好。怎麼說呢?不是本益比越低,換算成利率越高越好嗎?話是這麼說沒錯,在本益比過低的時候,表示投入成本低(股價價值低),而收穫利潤高,怎麼看都是利潤超好,並且拉近與本金的差距。誰都知道這時候要趕快買進股票才行,因為明白白地就是穩賺。說是彈簧真的不為過,因為緊繃的本益比很容易就彈回來了,也產生了低股價、高報酬率的鐘擺效應。股價又往高點邁進,而報酬率因此就變低。

以目前利率來看,假設每年 2% 的數據可換算成本益比是 50 ,也就是說隨便找一支本益比低於 50 的股票,所換得的年報酬都比銀行來得高,但實際上很少散戶是把股票放超過一年以上的,大部分玩家都是在玩指數來回操作,想藉由低買高賣賺取價差。賺這種價差模式的買賣股票行為,理論上應當也是可以賺到比銀行存款還高的利率。假設 10 塊買, 11 塊賣,那麼就有 10% 的利率,這不是很棒嗎?同樣的道理, 100 塊買,110 塊賣,也是一樣很好賺。好笑的是,110 元買, 100 元賣,你覺得會怎樣?股票的指數真的是捉摸不定,因為真正被評斷的價值基準究竟是什麼若不知道,那只是在猜數字,往上、往下的可能性是一半比上一半。然而若用本益比的觀念來看,那麼股價數字就真的有意義,但這個意義所依歸的本益比判斷是有期限的,這期限是「一年」或者「一季」,端看企業公司怎麼去公佈報酬率(盈餘)。也因此每季的財報或者每年的年報公告,都會引起股價的波動。這麼看來,不懂得用本益比與利率對照的觀念來看股票,真的是在做瞎子摸象的行為,況且用本益比只是基礎,要更精準的判斷,還要精細地分析其他層面,不過再怎麼樣都不應該擺脫真正的「基本面」才對,如果你是真心在「投資」股票的話。

評斷一個人,是不是也同樣道理呢?別人怎麼說,怎麼看,都還是市場上的喊價,實際上此人的「本質」及帶給人的「獲益」,才是能夠作為衡量標準的客觀用尺。




值班家蚊佳文:如何用Sketchup畫一個櫃子?
三班家蚊(徐佳瑩部落格):超級星光大道 (純娛樂、趕風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