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一篇「不會 EXCEL 排名函數,是不是很可恥呢?
」之後,發現去考試那天還有一個欄位沒有做,那就是「及格人數有多少個?」,讓我又繼續深入研究。找到一篇教導的文章 -- [Excel-成績單常用公式一覽表],裡面講了許多深入的公式,也讓我了解好幾個有用的函數與相關概念,不過若沒有仔細做過一遍,根本就不可能明白其中有何玄機,而作者也沒有把關鍵處畫龍點睛講清楚,於是我就按圖索驥之後,把自己的領悟整理一下。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什麼是比知道自己可以卻沒來得及成功的情況還來得讓人懊悔呢?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這個百家爭鳴、個人部落格展現風崛起的年代,我希望給年輕人一個建議,那就是:【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 先別以為我是要勸人節儉,有別的意思。


常常我都會逛新鮮人的網誌,也有從【誰來我家】功能連入的資訊去探訪,發現有些網誌的風格非常凸顯,創意也都十足。最常第一個搜尋的就是對方的名片,先看看這些人是如何自我介紹,再來就是看網誌內容,最後才會看相簿。不過通常我較喜歡看網誌是否言之有物,那是真正可以了解一個人靈魂質量的所在,有時候,雖然表達的詞意稍顯不足,但只要能夠從中獲取些許的新鮮與不同,我都覺得很值得。

然而,有絕大部份的人只是在自己的網誌上寫些瑣事,那些平常人都會做的平凡動作,又何必拿出來說口?當然啦!如果是把這些瑣事寫得有趣、有深度、有創意就令當別論。最看不下去的就是簡單兩句、精簡帶過,好像小學生的日記,好處大概是可以當作記事本,當記憶糊塗時可以拿出來翻閱,但即便有這樣的附加好處,詳細描述不是更能夠切中目的?

也有那常常轉貼人家文章的拷貝貓,一點感想抒發也沒有,純粹只是當作一個散撥者,做網路上的剪貼板,這點也就逐漸形成學生作業的拼貼模式。我想現在的老師交給學生的作業,內容有八成是可以透過 Google、Yahoo 查詢到的,原來資訊爆炸的結果是讓有創意的人更有創意;沒創意的人更懶。一百萬的文章內容,可能只有不到二十萬的寫作是原創,多出來的八十萬其實都是好看的、改裝過的垃圾。

我並不認為抄襲或模仿不好,那是學習的起源與動力,只是從頭到尾的抄襲與模仿,沒有加入自己的思考、邏輯判斷、創新改善,那跟機器有什麼差別?這讓我想起連情書都有幫忙產生的工具程式,豈不是很好笑嗎?難道未來連做愛這檔事也有機器人代勞,人活著還有什麼用?連機器人都不如呀!

所以無論如何,我都要鼓勵年輕人多多表達,簡單的幾個字,不妨就奢侈一下,隨意讓自己的想像呈現、怒罵有創意些、贊同得有邏輯點,不管寫得好不好、妙不妙,或者因為某篇文章、表演、聆聽給予感動、啟發,都儘可能地多寫、多想、多延伸。說實在話,文字、心境的表達真的事由簡入奢易,要講廢話真的不難,只要肯用心掰就好,但是最終要精練,由奢入簡真的很難!而人生如果沒有豐富過,連剪接師都要頭痛了,因為原本可以有兩小時的家華內容,卻因為這個人的懶惰、不積極以及太多瑣碎無意義的平常重複、人云亦云的翻板,導致剪完連二十分鐘都不到,讓人才看兩分鐘就想關掉,這樣的無聊人生,是你想過的嗎?

廢話太多就像堆肥,堆久了也會有神來一筆的奇花乍現。不要不多做掙扎,只是拷貝或者盡當個省話一哥或一姐,如果你可以講話精練些,那就無妨,否則,我的回饋就只會是轉台,不會再有光顧的一天。如果你真的想讓自己的部落格有人氣,那就不是老是跑到人家家裡,說幾句
安安】、【到此一遊,也歡迎到我家看看】、【你寫的很好】、【Good】...這類的話,就算騙我過去看一眼,難道以為我會沒眼光到要老是浪費自己時間嗎?寫得好、寫得充實,大家的光顧就會很實在的展現出對你的肯定。瞧那些知名的部落格家,哪個是省字一姐?哪個又是沒獨見創獲呢?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菲特無疑是這世界上最會投資的智者
,而他的投資觀念真的很簡單、很堅持:


  1. 知道自己想要買什麼(通常都不是買熱門股、高科技股)
  2. 計算了解要用多少錢的合理低價購買,因為他深知價格影響未來投資報酬率的高低。
  3. 出手後就長期保有。尤其是公司若持續賺錢,又鮮少發送股東股息、股利,轉而再繼續投入經營的企業體,便可以肯定年累計報酬率都不低。

這三點是基本心法,也很簡單。無非就是想要、定價、持有這三招!但是知道要買什麼的細節與關鍵是他的手藝,用多少錢買是他的本錢評估,長期保有則是強而無比的信念。

他通常都想要買什麼呢?他會買聯發科、宏達電或鴻海嗎?從他買過可口可樂、喜斯巧克力、吉利刮鬍刀、華盛頓郵報...等讓他稱之為永恆持股的選項來看,他的選擇顯然比較保守,不挑戰他難以理解的產品。原來他是用簡單的思考來買股,把生活上必需又是頭號大咖的公司作為選項。你說這難不難?一般人都容易看到最賺錢的行業,但那是後知後覺、事後諸葛。真正的先知是知道平凡中的不平凡呀!

而他也不會亂買東西,真的很斤斤計較。好東西如果能便宜買不是更好?他老師葛拉漢的哲學是:在短期,市場是個投票機,讓偶發念頭、恐懼與貪婪指揮它如何投票。但是在長期,市場是個根據實質價值來評量一家公司的評量機。所以無論市場機制如何干擾,他算準了多少價格是自己可接受的,就等時機到來(回到企業低於真正實質價格的時候)。人家的股票在跌,他就很高興的去買。

買了之後,就坐穩!除非這船搖晃很厲害,證明船不夠牢靠,或者船長、水手太差,或者開錯方向,那麼才跳船。不然,真正相信的好企業,他堅持只有長期持有才會賺更多錢。因為進進出出被扣掉的稅,真的會減損掉複利循環的本金。唯有本金不動如山的增加,並且沒被政府課稅吃掉,才有最大值的獲利。

如此看來,巴菲特的觀念是源自於【憑藉低價提供的安全盈餘,投資人能免於永久性的資本損失】,這樣保守、穩健的投資觀念起手,難怪他都不需要看股市。

題外話

在看書的同時,竟然才知道原來有限公司的含意。有限公司是一種公司的組織形態。有限公司對外所負的經濟責任,以出資者所投入的資金為限。倘若有限公司被債權人清盤,債權人不可以從股東個人財產中索償。

所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有發行股份的有限公司。(喔!我明白了,如果是無限公司,那麼我買 A 公司的股票若發生什麼事情時,我雖然是股東,但要承擔的責任是【有限】的)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可愛吧!瞧上方的編輯選項,還秀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快顯,真方便的線上軟體)

百家爭鳴的科技業,一個接著一個前仆後繼地要迎合人性的需求,將深奧複雜的邏輯觀念、公式演算、結構連接隱藏在精美、簡便的操作介面下,非常輕易地達成絕妙的功能實現。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倘若有完整的統計數字
,那麼男女的分手不曉得其間隔單位會是什麼?人次 / 每秒?人次 / 每分鐘?人次 / 每小時?人次 / 每天?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做海報遇到幾個棘手的問題

  1. 對比色的認知
  2. PDF 檔案轉成 JPG  的解析度與檔案大小權衡
  3. JPG、PNG、TIFF  檔案的差異性

首先,對比色的認知當然就是看伊登色環,這點只要常用、常看應該是沒問題,把工具弄上來,以後搜尋方便。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上起來和 YingJing 一起做海報,因為她投入的團體最近申請基金會成立,所以有許多文宣事項要忙。透過 iMac 上 Pages 的幫忙,我們共同製作了幾張海報。同心協力並且研究如何改變效果,這樣的合作是一項很愉快的體驗,這也是她的希望 -- 與我一同經歷、感受、體會。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讓我覺得最棒的一句話就是:

股價是由少數決定多數

即便所有的股票都被你買走了,只剩一張在外流通,而你已無力再收購那一張股票,這時只要投資人不認同股價,每天用跌停板殺一張,你手上占股本絕大多數的股票也跟著跌停板。所以,一張股票就可以決定所有股票的價值。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睡著的一個深夜,彷彿有很多話想要講,在自己腦袋中有很多意念正打轉中,而偷偷踮起腳尖,走到書房打開螢幕開始打字書寫,這是我唯一在這失眠時刻真正想做的事情。


把東西寫在部落格上是一種分享的慾望表達,這個網誌也寫了一年多,仔細想來,很像是在寫自己的日記。以前,自己常常總是有好多想法不停在腦中轉,高中時,遇到難解的數學問題,甚至想個幾天幾夜也很開心,因為沈浸在思考的過程中是一種讓人不知道什麼是快樂、何謂痛苦的境界,那種與真理同在的世界,可以讓情緒的枷鎖解開,能夠翱翔在理性的天際。唯一的目標就是解開謎題,那種左思右證的奔馳才叫做刺激呀!

而在剛剛回覆一位朋友的留言之後,想到莎士比亞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這是哈姆雷特劇中的一段話「註」。對我而言,今天引用的原因是將 To be 做為心中的想望,而 Not to be 則看成是對於規範束縛的一種制約逃脫。所以是「想望與想成為」或者「恐懼所造成的不想成為」,這真的是一個大問題呀!

無論是這位朋友或者自己還是別人,人們總是在歷經著什麼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什麼是自己其實不想做、不想成為,卻不得不去做、不去成為的情況,也才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但成語也很明顯留下伏筆,是「身」不由己而不是「心」不由己呀!如果連「心」都不由己的話,那也不會有什麼問題產生,人就是因為有自由意志才有異於機器,否則這麼容易身心就被操控,還當「人」做啥?

另外,還有想到今天再聽 JT 講解莊子的錄音檔時獲得的觀念,他說人在這世界上總是孤寂的,特別是與人有親密關係更容易產生孤寂感。因為孤寂感產生於不被了解,但事實上是根本沒有人可以完全了解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但是只有自己完全了解自己這件事情真的很孤單寂寞,所以人們常常需要找人分享,讓人了解自己。可是越希望被了解,直到很親密地面對面時,那種無法被完整了解的現實被坦然地呈現,於是就更引發那深層的孤寂感。原本一個孤零零的個體所產生的孤獨感是外在的實相,但是內心可能是接受的或者無知的;然而與人共處後,孤寂感變得無處可逃,是硬生生地要揭露給自己難堪,於是情何以堪呀!

當夜深人靜面對自己的時候,正好就是可以仔細思考 to be 以及 not to be 這樣問題的時候。而孤寂依舊孤寂,沒有一刻遠離!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記得在年初時候,將自己的記帳結果公佈 -- 「
2007開銷花費圓餅圖」,在這個圖表上可以發觀察出自己在各方面的支出比例,不過這還不是記帳樂趣的全部, 其實我記帳也不是去年開始,打從我搬進台北內湖的住處,所有的水費、電費、電話費等固定支出,都留有帳單,後來也謄記入統計表格裡。首先來看水費部份: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字的書寫總是不同於口語,有些人喜歡在字裡行間內思考;有些人則是習慣與友人對談獲得智性的領悟;更有些人是透過對群體的講演來讓靈光磨耀。然而,這些動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說服自己,最明顯的當然是辯論,在一場爭鋒相對的過程中,自己絕對的信賴、信服是必然的結果,即便最後歸順對方,那也是一種讓自我思考轉變的調整,其對象終究回歸自性。


有個朋友湯姆(咦! Tom 不就是 Thomas 的小名嗎?哈,真的不是我在隱喻自己啦。),他覺得在自己的網誌上所討論的一切都是廢話,看得出來他顯得有些灰心,也不曉得何去何從。這讓我想起「心靈寫作」中前面有一篇名為「堆肥」的文章,她鼓勵著讀者要不斷地寫作,即使自覺寫出來的是垃圾、無用之物,也又持續不斷地寫,將自己內在層次不停掏出,透過練習,可以將自己所有的感官昇華到敏銳的境界。所以她比喻成是堆肥動作,就算沒什麼營養,這些文字也是一些土壤,可以把自己的層次墊高,而厚實的土壤也可以為精美的種子提供一個安歇、發育的好場所。假如一篇文章中,每字每句都是經典珠璣,那麼主題會在哪裡?所有的豔麗都搶光了資源,沒有土、沒有水,很快地就會枯乾。所有的經典都有主題意念,而裡頭所有其他的都是琢磨的墊腳石,是被旁徵博引的現實型態,是提供散發美麗花朵的養分資助。

看似無用的堆積,其實就像數學中的微分動作,當我們看不懂其中奧秘時,透過片片的微小切分,就可以知道最源頭的基本元素。如果本體是馬鈴薯,那麼透過刨刀的切削,很細膩把它刮成絲絲條條,就可以填充所有空隙,紮紮實實地運用所有的空間,並且可以將自己的有料更拓展疊加。還有透過細緻分化的結果,可以讓所有的思想、概念做攪拌、統合。這樣的微分再做積分,重新捏塑的全新風貌就不會是當初虛有其表的假象呈現。

Tom 的惶恐也許就是對於目標的實踐有著期待展現的想法,希望自己可以有嶄新的目標、風格、特色,這正是他執著於「修行」的目標所導致。所謂修行,就是修正、修飾、修改、修理自己的行為,如此就是一種反向的抵抗抑制。因為認定自己現狀的不及格,使得需要朝向正確之路進發,這樣的想法當然沒錯,只是讓我想到前天與親密愛人 YingJing 在討論一件事情時,自己給予的目標是「無念」。

所謂的把握當下、活在當下就是一種默默耕耘的堆肥動作,只認定自己喜歡且想做的事件去認真玩弄,只管著去「執行」微分、消化讓自己可以盡情、享受的動作,將「積分」留給自然成型,如此便拋棄所謂的煩惱、設想,達到「無念」。還記得「阻力最小之路」那本書的觀念也是如此,他將逃脫原本形式的意念也視為結構張力的一部分,也就是說當某件事情
A 被認定為不好的,所以就用力改變它,通常都是覺得 -A 會是好的,可是這就形成一種互相拉扯的拔河張力,因為到達 -A 的時候,他的動機只是不想要成為  A ,但終究還是會看到無論是  A 或者  -A 都不是最好的,陷入這樣的循環、輪迴中,可以想見的結果是不停的擺盪,期待振幅的擴張可以解脫;或者放慢能量,用擺爛的方式消極地要消弭。不過,最好的方法絕對是跳出「結構張力的本體」,訂立一個真正想要的事件 B (不妨學學他馬英九所設立的 B 也不賴!這個心願可以當總統耶。),形成一種主動的積極前進模式,而非老是被動依照形勢來改變、適應。想開一部好車,不是在 TOYOTAHONDA 之間挑三揀四,而是直接存夠錢買 BMW 最乾脆。

那麼我所謂的「無念(無念於無解的煩惱陷阱)其實也是一種「有念」,但這種「有念」是實念而非虛念,是實在地想到自己所期望,可以完全甘心付出的目標。無論是金錢、愛情、事業、物品,甚至希望達到性靈的提昇,都不是以一種擔心、忌諱、恐懼的心態去踐履實行。

從堆肥、微積分到無念,這樣的訓練或許可以提供 Tom 一個新的、不錯的修行概念吧!你若看到,不妨參考看看。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茫然的生命在手中被胡亂繕寫,一紙荒唐的片刻,正迎著多重宇宙猜拳決定後的所謂隨機,填上許許多多無法形容卻活生生展露的具體意義。所謂的意義,都是被刻意的賦予,一正就有一負,大負帶著小負,純正盯著偏正。


所謂的靈魂,是來自於精彩滿腹的空性震盪?還是噗通噗通的心跳,所搖出的宇宙基調韻譜出的獨奏頻率?或者說該是綿綿密密的腦迴糾結,透過摺扇皺段所擠擺出的智慧痕跡?

存在是否有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或者,僅是所有幻想被屏除以外的唯一而孤寂的實體?虛幻的難道就該被當作奇蹟?是不是,認清楚沒有任何意義才是生命存在的真正課題?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字本身是非常靜態的一種創造存在,不像影片、樂曲,倒似畫作、雕刻般,恆穩地屹立於時空的轉變之外,單單的一個字或詞,能夠延伸發揮的魔力也是很大。譬如,我很喜歡用「放肆」這個句子,因為它擁有一種很情緒展現還有活力在裡面,就好像心花怒放一樣,這樣的形容可以附著在許多描述上,給予很棒的爆發粉彩。


走在路上,看著放肆的車流來來往往,踏上安全島上被烘托出的慌張,是一種可懼的厭力在緊緊貼著,一瞬又一瞬地橫過周身,感受就像被凌空衝撞。

倒入整桶的衣物,被洗衣機轟隆隆地裹緊環抱,嘩啦啦地跳起自轉中心的天鵝湖,手呀、腳呀、襪子、內衣、襯衫、長裙、底褲非常混亂又放肆地開起派對狂舞,一會兒互擊鳴掌;一會兒狂妄扯踹;還有的親密的相擁,無視於水流趕忙地要來拆散分揪。

一張張面紙被抽得很放肆,因為哭不完的淚滴,正需要更多的吸拭擋住滾滾的狂流。

茶壺底的陳年葉片,正呼嚕嚕地放肆張背展伸,把鬱悶多年的懶腰與硬骨要拉筋鬆馳,像在泡著熱溫泉,一片片正冷的、熱的在交替上下三溫暖地享受溫存。

一大落的文字像拼圖般被攤在紙上,大伙興致高昂、意態充充地想要找個舒適的好位置,結果如入無人之境的放肆,竟大辣辣地找出顯目的焦點,放肆地躺下,無視其他遊蕩的夥伴還在躊躇吱喳,不管動詞的強硬驅趕,或者形容詞族群的好言相勸,更遑論一個個高貴名詞的利誘,或者鏗鏗然的副詞張狂吶喊,這放肆依舊不為所動。

小寶貝已經學會扭爬,在潔淨的地板上,像要把平坦捏緊成團,雀躍的塊肉一節順著一節,宛如肥胖的蚯蚓在沒有土壤的整面光滑上可愛地放肆獨自成型的乳幼節奏。

他,很沉穩地取下遮住整臉的塗黑面具,將右手上的長槍以一種細膩又熟練的力道放置在桌台,左肩卸下沈重的裹袋,斜開幾步將冰箱裡的可口可樂易開罐扯開拉環,呼嚕呼嚕地,先飲上三、四口後,撥一撥凌亂又略帶賣力奔跑後流下淚珠沾濕的前額髮絲,隨手往腿邊的迷彩褲擦去,有點微揚的嘴角,在放肆數著鈔票的動作中,格外顯目。混著獨特的臭錢味道,他彷彿聞到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甩動手上每疊每捆的紫黑磚紙,今夜擁著他們入眠,他暗揣應該會有香甜美夢伴隨。然而,碰地一聲,他的無忌無憚瞬間成了一泓深咖啡色的漫流奔往桌腳而去,深紅色的稠漿,也不願殿後地趕隨上,和染成一處顏料濺液旁帶些微小氣泡的奇特圖樣。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貨幣、經濟、金融的思考,我一直處於很遲鈍的狀態,不過每次看著這類的書,尤其是大師級的言談,總覺得非常有味道及感受。科斯托蘭尼的獨特性觀點,總是提供人們不同的著眼角度,所以剛才看到一篇很有趣的短文,不禁要稱讚他透過金錢遊戲的超然分析,能夠將貨幣與道德的關係連結得如此巧妙。


他認為貨幣的質量不應該被認為是取決於黃金的準備量,雖然貨幣確實在每個國家都是需要黃金的支撐,然而,為什麼各國的貨幣價值還是無法根本的黃金計量來衡算呢?他指出最基本的還是一個國家的道德、文化特質與人民素養。

譬如他說:

  • 美元 -- 美國政治相對穩定,尊重私有財產,高度發展的技術、原物料充裕,經營者充滿活力。

  • 法國法郎 -- 數十年積蓄的國際投資,法國式的生活方式和品味,法國人的機智(雖然他們沒有石油,但是有想法)。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誠期待的呼喊中,掙用盡所有的狂野動力,加足一切能夠澎擊山河曠野的堅毅,朝著璧落黃泉滾滾的大江,投入一姿創絕的飛翔,轉整身換脫的和藹逗趣模樣,揚擺出煽情的裙曳,在誘惑著飛舞的蝴蝶狀彩衣。


光 乘一筆又一筆的撰寫痕跡,扭動著直挺挺的身軀,硬朗朗地搖曳,也不改驕傲的背鰭,閃耀的全芒笑著嘻嘻,游出曼妙更顯綺麗,透穿篩旁,有許多微粒化為滴滴的晶翼托起,闢出柔潤的婀娜彎曲,滿滿的溫存藏萬般詩意,還盪迎著窣窣聲聚的搖椅,滲散通懷的驚艷神奇。

好一個神魂迷離!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早起來看著「意識的探險」這本書,主要重點放在「面向心理學」、「源頭自己」、「核心自己」、「焦點人格」、「事件地平線」、「白洞般的地球經驗」、「實習神明」...等觀念的探討。其實這也是賽斯資料主要論述的其中一環,將所謂的源頭、大我與一切萬有的關係做細微的討論,若是了解近代宇宙論的人,應該也對於黑洞、白洞的基本概念不會感到陌生才對。


賽斯資料對我來說是一種知識吸取與想像力的延伸,在許多時刻,我總是以一個質疑的態度與觀感在檢視著這些論述,即便站在一種冷眼旁觀的角度,我還是偶而報以興趣來閱讀這一塊科幻學說。還是要引用莊子的話來說:「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對於賽斯資料或者其他流派「刻意」將神秘的未知領域鉅細靡遺的解說,我都認為那是無助於個體的進展與修為,不是常聽到真理、天道無須外求,重點都是要回歸自我,這種說法無論是任何宗教、哲學甚至新時代觀點都是一致的,卻也都是彼此否定。所有的流派、團體都以自身的信仰為依歸,撇除了其他通道昇華的可能性。然而,那個未知的境界之所以未知是因為我們沒有任何捷徑、方法或肯定而一致的技巧可以貫穿抵達,相反地,完全都屬於各說各話、莫衷一是的狀態,因此,莊子也才會提出這樣的基調,也就是
不知為不知」,去承認自己的無知,更不必特別抓住一種理念完全投入信仰,硬要說自己已經知道天大的秘密、奇蹟的真理。因為信仰這件事是很危險的,當與自己的信念、理智牴觸時,自我的調整將更加費時耗工,終究還是要修正基本敘述。

當然啦!完整投入不帶有任何質疑的信任是很棒的,但這就是宗教的力量,也正是剝奪個體性獨立思考、修行能力的絆腳石,當我們看著宗教界裡的「偶像」們各具形象、獨一無二地存在時,可曾想過他們都是依靠自己去開創出那樣的成就、成績。說到底,我並不想成為佛陀、基督、達摩、奧修、克里希那、賽斯、查拉圖斯特拉甚至是老子、莊子,他們都是一個曾經的象徵過往,是種符號、圖騰,對我的意義只是特定存有的代表,不可能是一生必然謹守至死的源頭。

這本「
意識的探險」所講到的面向心理學,最主要的概念那便是我們目前存在的自我(意識加上軀體以及這個自我認知的可能延伸),其實是來自於「源頭自我」,而這個「源頭自我」是非常龐大並且處於時空之外,「他」是透過能量波的傳遞,在許多時空中產生出「核心自己(包含了無意識的自我),在地球上有感官意識的人類,就可以說是有聚焦成型的「焦點人格」,這個「 焦點人格」是很難也鮮少解悟到「核心自己」與「源頭自我」的關係,而「源頭自我」所產生的所有事件可能,都瀰漫在整個時空範疇之外,只有在「事件地平線」上的事件才會從「可能」轉為「實現」,也才說這個「焦點人格」本身是「實習神明」,那個真本的神明來自於「源頭自我」,這些事件可能的誕生,都是透過「白洞般的地球經驗」不斷地供給,所以才會說這一切都有無限種可能,導引回來就是所有的「面向心理學」都可以根芽自一個大我源頭。作者提到「白洞般的地球經驗」,其實只是拿黑洞、白洞的理論來解釋這段意識本體的觀念,據所知,黑洞是會吸進所有一切甚至是光,在進入黑洞奇點前,所有的時間都會變得越來越緩慢,越接近核心,所有的時空就會越朝向凍結狀態。這也可以轉而解釋成是沒有時空感的一個境界;而白洞剛好是一個相反的情況,若黑洞是 Shrink ,那麼白洞就是 Source, 可以將時空感釋放出來,並且誕生出所有無限。拿這樣的比喻其實是很好的範本,用來解釋這樣的概念再好也不過。

我會將這樣的理論視為一種
作者自我想像創作的漂亮成果,從另外的角度看來,她已經為自己寫下不朽,在黑洞理論持續發展的今天,連史蒂芬霍金都推翻自己多年前的說法,就在最近幾年,他又有新的發現與論證:「“如果你進入一個黑洞,你所承載的物質和能量將被返回我們的宇宙……它已經被撕裂,但包含了所有你的信息,只是不再被我們輕易辨識。”“新的理論經過進一步推測還將得到另一個結論︰它意味著,黑洞不再可能幫我們通向其它的宇宙,或者通向我們宇宙的其他角落──這是霍金以前提出來的說法。”羅伯特‧曼說。“我很抱歉,我讓科幻愛好者們失望了。”霍金在演講中這樣說

便是說,之前霍金認為經過黑洞的壓縮轉進消逝,所有一切會進入另外的宇宙空間去,又會從另一端的白洞誕生出現,不過也牴觸物理界中「信息守恆定律」,一旦連信息都被黑洞吃掉,我們又怎麼能預知未來呢?那麼我們根本就不可能看到有恆星被黑洞吃掉的可能遺跡,那樣的理論會導致天文觀察的矛盾。只是我也真的不懂,
霍金的腦袋瓜裡面到底都在想些什麼,這些科幻竟然能夠這麼邏輯理性的被推導出來,遠遠超越許多科幻創作家的奇幻價值,因為霍金的研究與說法即使有誤,也是那麼地實在不虛

再者,當我看到「
意識的探險作者在接近末章時所寫的: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頭看一年前自己寫的文章,題目叫做:「探索自己 (09) 陪伴心的原始」,那個離自己不算遙遠的經歷又回到腦中,只是深刻度已經連十分之一都不到,甚至覺得那是另外一個熟悉朋友的寫作。這個人他描述自己當時候的心就像一棟建築物般,在經歷情傷過程檢視著自己的創痕,想像著要洗心革面、改變心境的狀態,這樣的動作就好像要改建裝潢。

其實對照回此文的上一篇:「探索自己 (08) 搬遷 v.s. 打掉重蓋」,有趣的描述讓自己溫故的同時又再次詳閱這些日子所達成的改變究竟如何。當時候提到的六個缺點:陽台太淺、太多樓層 、大門不夠寬闊、.室內太多隔間、獨立空間太小、裝潢太俗氣,這樣的形容不禁都想笑。還說什麼要更動靠山、前庭流水以及方位,真的是非常可愛的說法。

期望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嶄新的心靈處所,我確信已經做到了。因為在情傷的療癒過程裡,透過韌性與理性的交融,很快地就超越原本可能會沉淪的狀態,迎向自己的反而是精彩而生動的新生活、新目標與新樂趣。很喜歡當時候的這句話:「 此時將所有的收藏搬到外面收點,決定將不願意再去面對的回憶丟往垃圾回收中心去。以後留下來的這些美好,會收放在充滿陽光的閣樓上,陪著夕陽海風伴著小品茶點細細品味。

現在看著自己新的住所,還是不夠完美,然而因為深深地體會過那段重組、再建時的精華關鍵,現在面對一些微妙的小細節、樞紐點,要不注意也難。不過實踐畢竟是個苦差事,無論如何,人生路走到這邊的我,對未來肯定有著決心及毅然決然的勇氣,不住好一點絕不妥協。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搞得?外面的世界充滿著紛忙,彷彿所有的轉動都以我為中心,而我連空轉的狀態都感覺得無力虛盪。坐在香草花房裡喝著玫瑰烏龍茶,舉杯有股異常的沈重感,手上的雜誌、報紙、書籍,就像馬戲團上拋物的小丑的作弄,一件件往上騰去,又齊齊地往桌面、椅背、提帶,各自不同的方向角落躲去。

朗朗天色有橘黃色豔陽高照,流行樂的音調在耳邊戲弄的敲,自熬的批判似泉水不斷地冒,不平息的意念被染得灩灩濺濺,那一小片的面紙巾,吸不滿湧出的屈責遺憾。

這價值受創得很不自然,螢光筆也無法標示出理想終站,隨著意亂,窗簾搖擺著讓我好煩。回憶像深海,沈沈浮不上來,一塊塊在底端結成硬石板。

鋼琴聲遠遠傳來,想像有個夜空,我在荒蕪的沙地走失,口袋裡找不到一根火柴,連月光都灰糊得黯淡。

失溫的雙手在發抖。口乾得想吃柳丁,口袋還有什麼可賣?


P.S. 靠!好氣!又接到願意與我面談的公司徵詢電話,可令人沮喪的是,我又得說抱歉。為什麼你們不是在新竹就是台北,還有一些是我很熟悉的產業。果真是來亂的!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