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跑去台中很大一家有機生鮮並且皆為素食的店,那就是在全省都有分支的里仁,在裡面買菜、買日用品,結果出來在門口又遇見了托缽的佛門師傅。雖然我還是沒有掏出錢來供養,但因為幾次經過都面對這樣的情況,不禁突發奇想的思索著他這樣的舉措。

咦!我究竟是怎麼看待呢?當下的我是在推斷著,為何這位師父屢次刻意選在這個出入人士明顯又特定的地方來托缽?會在這裡買賣日用品的人,可能有為數不少的素食者,也有可能是怕吃到有毒無機食物的有錢人,還有一些則是感到好奇會偶而走進來的小夥子(在講我自己啦!)。那麼師父針對的對象應該是素食者與有錢人,畢竟這兩種人在這樣的店家是屬於特定人士的商業導向,進出的人士種類相當單純易識。

但我也在想,出家師父如果是為了填飽肚子,那麼他的選擇的確精準而務實。然而,如果還有附加價值,譬如說是推廣善念,那麼在這個地方托缽就無法貼近理想,因為出入此地的人,大概八成行為都有共同的準則,是符合著佛教規矩的。如果在同類中繼續推廣著,那其實意義就不大,相反地,為了讓眾生可以更加體會出家師父以身作則的用心,他應該走到更需要他展現的地方,譬如聲色場所、電玩場、賭場...等地,用行動來誘發眾生面對不動如山的比丘或比丘尼時的從善人性。又或者,在各種不同場域下,去啟發各種不同人性的內在感官與意念,或許走到行政院、立法院、孤兒院、法院、學校門口、超級市場前、加油站前、選舉造勢晚會前...這些不一樣的地方,會引發不同的生命價值聯想。

然而上面這些想法只是個人的一種脫勾假設,其實也只是在思考著不同處理方式的可能性,這樣的琢磨讓自己引發另外的領悟,那就是「 學習越多越證明自我的無知,更多的轉換變化更能夠超越思緒的重力」。這件事情其實很有趣,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常常遇到慣性的指引,譬如到大賣場買生活用品,總是喜歡選擇固定的品牌,不太容易多做嘗試;使用電腦軟體,一旦上手後,即使有同類型的應用程式,也不容易克服惰性去打開眼界;每天走的路,或許已經是嘗試過方法裡的捷徑,以至於沒有興趣再繞遠路去探險新的旅程。久而久之,這樣的慵懶形成一種惰性,而越停滯不前也造成一種越無知的現象產生,因為世界正在無限的寬廣、無窮的延伸,只在一個小角落洋洋自得,豈不是不知天高地厚嗎?這樣的無知,是一種驕傲性的無知。

而學習得越多,是在證明著另一種無知,如果學習者沒有以一種我比別人強的態勢來比較自己與外界的關係連結的話,將會知道原來吸取越多的外在資源,相對地是在對比出自己的原來是以有限追求著無限,相形之下,速度感所形成的對比會越明顯。一個躺著的人,旁邊經過一輛高鐵,他已經習以為常,所以不動如山;但開著跑車的好手,卻會想著如何加速去追趕甚至超越那台急速的交通工具,這就是驕傲性無知與深入性無知的差異。

每次當我學習到一個新的軟體、新的函數、新的功能,都會覺得非常開心與暢快,不過也會有未來還有更多東西等著,還有新穎的技術會出現,甚至每個體驗的背後原理、細節,都是另一種教人無法不承認面對的龐大學習,進而看穿自己的渺小。想回到托缽的出家師父,就揣測著他當時候的心情,究竟他是驕傲性無知還是深入性無知?這我也無從得知。

說半天,只證明一件事,那就是我很無知,而花時間看文章的人,是感到莫名其妙的無知。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fort 的頭像
    defort

    BaLa BaLa Blog Blog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