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真的寫作的產量銳減,大概連之前的一半都不到,為什麼會有這狀況呢?相信有幾個要好的朋友都知道, Thomas 最近的不同不是沒有原因的。看著六先生精彩的星期五文章「彈盡糧絕,沒有明天的狂歡派對」,突然讓自己有一種想道出自己心聲的衝動。在這個網誌開格的時候,自己的預設目標是將自己清楚明白完整徹底的剖析,不過如今回想起來,真的有種講也講不完、講說不清楚的感覺,畢竟最私密的東西還是會保留給自己或者親密的人。然而,我已經盡力地在探索,並且希望在未來能夠轉型,寫一些不同的東西,來發揮創意以及超越性的探索。

至於最近到底發生什麼事呢?簡單說一個巧合就可以很清楚地表達,那就是這禮拜讀書會所要討論的書叫做「我談的那場戀愛」,這書是 Thomas 推薦的,結果這禮拜天肯定無法參加主持了,因為自己真的要去談那場戀愛,哪還有時間管這個呢?真是超級諷刺的!

而我談的那場戀愛,昨天有個關鍵的轉變,雖然那不是影響感情的樞紐主軸,但也算是在彼此關係發展中的里程碑。那更是讓自己在今天醒來一直到現在,盤旋不去的思索重點。在上次購買的書籍中,再次把送人的「愛,自由與單獨」買回來,重新在奧修的解說中,評估自己在這份感情中理性與感性的協同狀況。當自己越靠近親密,越走入熱情的極致時,總覺得理性是可以幫助我做更多有益這段關係的加持。

奧修說的「」,是一種動態的能量狀態,不是一種靜態的關係形式。他認為若真的處在「愛」的狀態,那麼全身都會散發著愛的能量。有些時候,這股愛的能量太多,像一座滿盈的水庫,愛意之水即將滿溢出來,以致於我們被這股能量驅動著我們去分享,我們會把身上愛的能量自然而然地流洩出來,散發出去。然而,我自問這樣的階段還沒到達,雖然自己也會跟朋友們分享,但是那一種戀愛的喜悅傳遞,似乎有些炫耀,但哪個情人說自己的戀情不是這樣呢?

奧修強調,愛不是一種關係,而是一種心境狀態,是人格的主要成分。雖然自己不是很懂所謂的「完形心理學」,但直覺上由奧修的啟發,讓我感覺這樣的理論說法是不謀而合的,這是哪來的直覺,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完形心理學既反對強調心理元素的結構論,也反對持分析態度的行為論」,這句話正是我覺得愛不是一種關係,而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的相輔相成的心境狀態,完全以解構分析來看待是視角的一個偏差,若以單純的心理層面來體會,也是非常地薄弱。

當自己在愛的感受中要跳脫出來說明這樣的體會,是很難可以引發精準的共鳴。戀愛有其獨特性,但卻很難分享。尤其要有一份激情與成熟兼具的戀情關係,並且在現實與浪漫間要調和著平日的睿智與相處時的幼稚,這已經是很難的了,還要闡釋出來與人分享,更是難上加難。

我會盡力試看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