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上莊子講到德充符最後面,覺得光是本文就已經講得很棒,難怪JT 上起課來這麼快,已經不需要多做補充啦!在這裡要先看原文,再來做翻譯。

故聖人有所游,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斫,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之形,子以堅白鳴。」

所以聖人屬於逍遙雲遊般的自在,然而一般人都怎麼做呢?可以說知識是造作,禮約是粘膠,德目是媒介,技巧是商易。聖人沒有任何計謀,哪裡用得著知識?沒有割傷萬物,哪裡用得著粘膠?沒有失去自性,哪裡用得著去講德目?沒有沽售自己,哪裡用得著商賈交易?這「不計謀、不強傷他物、不失去自性、不買賣期待」四者,乃是天賦的稟養。天賦稟養就是上天給我們的食物,既然取食於天,又哪裡用得著人們去汲汲營營,故作聰明地多事。要記得最原始的狀態是有人的形體,而沒有人的情意。因為賦予人的形體,所以能夠與人同群。沒有人的情意,所以是非等偏執便不會入於我們的身心。我們渺小得很,這是因為我們具有屬於人的形體;而能夠有偉大的一面,則是因為人可以成就到與天合而為一。

惠子問莊子:「人真的能無情嗎?」莊子說:「當然可以。」惠子又說:「人如果無情,又怎能稱之為人呢?」莊子回答:「道給予人相貌,天給予人形體,你看看我不就是個人的樣子嗎?怎麼能不稱之為人。」惠施又說:「既然稱之為人,怎能無情?」莊子又回答:「你指的情,不是我所謂的情。我所謂的無情,乃是指人們不要因為好惡之情而對內傷害他的本心實質。要能常常順應自然,而不自作聰明想要徒然增益生命。」惠子最後問:「不增益生命,怎能保存身體呢?」莊子最後回答:「道給予人相貌,天給予人形體,不要用好惡之情而對內傷害他的本心實質。現在你的心神向外追逐,勞擾自己的精神,這樣會搞到像倚在樹旁談論得氣喘不已,累了靠在梧桐樹幹旁閉目休息。天賦與你人形,但是你卻大唱離堅白等詭論,而傷神損性。」

這一段承起於天鬻四者,不是在探討人跟人之間的奇計營巧與勾心鬥角,而是討論到更高段的禮教約束、智能技術。要能說這些外在學習不好嗎?其實也不是,重點是在於能否看重自己的本質。常常禮教告訴我們要溫良恭儉讓,但是我們真的做到了嗎?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做不到?那是因為除去、遮蔽本心之後,我們總是「有所求」,所以會費盡心思做各種手段來與外界互動,當心中總是「有所求」時,不達目標是絕對不會甘心罷手的。於是所謂的遵循禮規教法,都是在做隱忍、裝樣子,其實就像虎狼一樣正伺機而動想要在最後一刻狠狠咬一口。

德充符的論述,從前面開始就是要導引到這樣的結論,其實前段也是精彩萬分,只是很想分享最後這個重點,於是就迫不及待。最最重要的是這句話:「不要用好惡之情而對內傷害他的本心實質。」,但千萬不要誤解成隱藏住好惡之心,把它擺到更深藏的地方去,那種忍耐是注定在未來的某一刻要大爆炸的。此話要練就的,就是凡事在剛發生的時候,就能夠不讓自己產生好惡,那更不可能讓好惡的情緒進到內心本性裡,這樣就能夠好好保持住心性的水平,而不會受到波動。這就是六祖慧能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難不難練?當然,超難!

若不然!老是不保自性,每天在外面胡學亂闖,爭得臉紅耳赤氣喘吁吁,本心卻嗷嗷待哺等不到你的滋潤照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