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很喜歡看 艾倫.狄波頓 的書籍,那種感覺就像大學時候喜歡 喬斯坦.賈德蘇菲的世界作者)一樣。尤其狄波頓他的作品風格雖然是以愛情探討出發,但是觀賞他更新近的作品就知道,他正在朝多元發展。

剛剛在看【遠離自己的假期】這篇文章,覺得很有趣。因為女主角在一段關係中感覺到厭惡自己,所以想透過對假期的期待,以及到達旅遊勝地的轉換,讓真實的自我遺留在居住地倫敦。她的出發點很有趣,那就是去渡假的不是【我】,而是希望假期能改變【我】。她在倫敦的時候假想一個渡假的自我,沒有那些會令他生活煩躁的事 --- 她期待的是一個不會自我懷疑、厭惡、焦躁、無趣和渴望的人。(這肇始於她交往的男朋友與她溝通交往的困境產生後)

裡面有一段話是這麼講的:有人告訴蘇格拉底,某個男人並沒有因為旅遊而有所長進,【想也是】。又說:他把他自己也帶去了,【哈哈】。

更引人入勝的是,作者討論到女主角在前往渡假前,在雜誌上看到一套高雅卻不實用的泳裝,但她還是買了。最後到達海灘時,卻發出【我為什麼會買這套廢物】的抱怨,然後心裡已經把她歸在不再穿的衣櫃裡(很悲哀的是這櫃子很大)。聽起來有點荒唐,但是她想要的不是模特兒的衣服,而是模特兒的自我。結果發生什麼事呢?她那時候把衣服打開,知道要滑進那套衣服的不是那位膚色健美的活雕像,而是她熟悉的那具充滿瑕疵的身體,那雙不完美的短腿,那對不怎麼好看的臀部,沒練過有氧舞蹈的腹部,還有那發育不良的胸部。真是騙人!

唯一可能存在的天堂是我們失落的天堂。一個拋棄妻子而娶了情婦的男人終究會再找一個情婦。

這表示些什麼呢?人永遠不願意面對現實的自己,老是在躲藏中希望轉變成另一個我。其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f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