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總愛想著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世界是不是為我而創造的呢?如果我死了,那這個世界不就消失不見?而在我的意識之外的,是否還會同樣在運轉著?又或者在「我」之外的,都會停止時間轉動,直到我的意識又再次觸及。原來自己無時無刻都存在著「我」的強烈意識,很多事情都是從「我」的觀點出發。
昨天翻開一本有趣的「哲學書」,教導讀者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一些實驗,來體驗不同的哲學思考。在 MSN 讀書會裡之後準備對這本書討論,不曉得到時候會員們會有什麼反應與感受?書名是:「拔一根頭髮,在幻想的森林中漫步」--- 101個哲學的日常體驗,現在我就來說前三個體驗該怎麼操作。
- 呼喊自己的名字。
「選一個安靜,最好沒有太多家具的房間,席地坐在中央先專注於靜寂片刻,因為待會兒妳得練習說與聽。專心聆聽四周極其微弱的聲響,要不了多久,這平和沈靜的氣氛將終止。準備開口打破沈寂。高聲唸出自己的名字。一個字一個字念清楚,重複念,大聲地念。就好比你從遠處呼喊一個人,他一直沒聽見。...慢慢地,你開始有被呼喚的感覺。最初模模糊糊,不易察覺,遲疑又不大肯定。...你的聲音並未一分為二。當然,人也沒有分成兩半。只是你覺得自己彷彿成了兩面人,出現內在分裂的現象。...你會覺得奇怪,這個平常再熟習不過的名字,有時竟會變得如此遙遠。...但感覺也不壞,還可以稍微從自我中抽離開來,在約略昏亂的情境中自處片刻。那麼最後該如何擺脫昏亂?用什麼方法填平兩者間的距離,使之重新合而為一?你只要以強而有力的聲音,再自然不過的態度說:『是的,我做到了!』就可以了。」
哈!難怪說被鬼壓床時,要大聲罵髒話。原來聲音除了可以驅魔,還可以讓靈魂歸位呀!
- 淘空字意。
「無須固定的場所,也沒有特定的時間。只要能確定呼叫的聲音沒人聽得見。...看手邊有什麼就拿什麼,日常用品:一枝筆、一只手錶、一個杯子,甚至服飾零件,鈕釦、腰帶、口袋、鞋帶都好。...將這個單純、普通、無害的東西拿在手邊。看著它,低聲重複它的名字。譬如,將鉛筆固定在手指間,重複唸:『鉛筆、鉛筆、鉛筆...』。...文字與事物間的關係是如此脆弱。一旦經過扭曲、抽離、疏遠之後,他們之間的關係就不再簡單,甚至會變得複雜而無意義。原本的文字變成了冷漠、碎散的字眼,一如充塞著虛幻聲響的空殼。...原本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事件名稱,竟然就像一層脆弱的薄殼膜,三兩下就給剝落了。」
這個實驗很奇特,原來一直不斷去 Recall 它,到最後會變得毫無價值、不再特別。這真的讓我想起有一個理論是「永劫回歸」,假如我的存在的時空是一個會不斷重複的世界,剛才打過的字會不斷地發生、摔過的跤會不停重演、那天難過的眼淚又會回來、上次有趣的笑話要聽幾萬遍,那麼這些事情就會變成不斷疊加的沈重,這癲狂的幻念意味著什麼?反過來說,那就是這些事情都只會發生一次就此消失,那麼相對應於前面那樣的觀念,這些都會變得輕盈而毫無份量。輕與重就是這樣對比出來的。這也正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開頭所討論的。有趣嗎?!
- 遍尋不著「我」。
「這是你最常使用的字眼之一。在一天當中,『我』在對話中頻頻出現。打從童年開始,你通常以『我』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失望、計畫、希望、各種行為、肉體的感覺、病痛、快樂、個人打算、不滿、體貼、對食物的喜好等,而不會用名字稱呼自己。無論談話、評論都用得上。做任何決定、思考也都需要它。...無論如何,你還是得試著找出『我』到底在哪兒,他是否真的存在?要如何定位?該如何認定?如果你嘗試提出這些問題,再用心找答案,就可以體會到『我』的定位與確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口中的『我』,指的又是什麼?是外觀?整個身體?體內組織?...能找到的,只是你口中的『我』所能影響的思想、片段思緒、回憶、成串的點子與慾望。...『我』似乎在這所有的感受與心靈活動中,扮演共同目摽的角色。...它是思想與各種強烈感受所傳遞出的共同特質,一如顏色或香水般,是一種表現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風格,僅此而已。『我』既不是什麼東西,也不是什麼人,更不止代表一個字而已。它可能是某種老習慣,或者一種相關的特質。」
『我』確實不是一個實體的存在,而且這個『我』的定義涵蓋非常廣泛,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小宇宙,所包含的是一個人的意識所及。剛看完時,有想到如果把『我』都替換成自己的名字,這樣來講話或稱呼,不曉得又是怎樣的想法感受?說真的有點難,寫文章時候要特意避掉,都還不容易達成,何況日常生活中的對話或思考。人真的很自戀,且把意識緊緊地跟自我黏在一起,不是嗎?
留言列表